這些疼痛大多數始於月經來潮前,而當月經乾淨後,它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它們雖然算不上什麼大病,甚至只是一種生理現象,但卻能使女性在這段特別的日子裏平添幾分不適,甚至影響她們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這些與月經週期密切相關的疼痛常見的有——
乳房脹痛
多見於未婚少女。每當月經即將來潮和經期內,兩個乳房就感到脹痛,有時脹痛可波及到腋窩和肩部,嚴重者甚至不敢觸碰,洗澡時不敢擦拭乳房。本來平時戴的乳罩很合適,此時便覺得過於緊小。一般情況下,這種脹痛在月經來潮2~3天后自然減輕或消失,少數人會持續1~2周或更長時間。
乳房生理與月經週期體內的激素水平改變有密切關係。乳房脹痛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雌激素增多的刺激,引起乳腺腺泡增生、乳管擴張以及乳管周圍組織充血、水腫所致。此外,情緒的波動如煩躁、恐懼、憂鬱等,都可以使內分泌激素的調節受影響,引起相應症狀。
月經期乳房脹痛,屬功能性改變。如爲情緒變化引起的不需服藥治療,只要調整心態、穩定情緒、生活規律、勞逸結合即可,待月經過後就會恢復正常。這是週期性的正常生理變化。爲防範經前、經期乳房脹痛,少女也可以在每次經期來潮之前十天左右開始按摩乳房。按摩時要摘下乳罩,從兩乳底沿乳周向上輕柔地按摩,以疏通乳腺管和乳房血液循環。如果確是因乳腺小葉增生或乳房其他疾患所致,應及時找專科醫生諮詢,積極去醫院診治。
排卵期腹痛
有些少女在兩次月經週期之間,下腹部兩側每月輪番疼痛,持續時間多在半天至一天之內。這是由於進入青春期後,正常情況下卵巢每月會排出一個成熟的卵子。排卵時,發育成熟的卵泡從卵巢內部逐漸移向卵巢表面,在體內酶的作用下,卵泡膜及卵巢包膜破裂,卵泡液及卵子離開卵巢進入腹腔。此種腹痛是因排卵時卵巢表面出現破口,導致血管輕微破裂出血,以及卵細胞和卵泡液進入腹腔,刺激腹膜引起的,故稱排卵期腹痛。由於兩個卵巢位於下腹部兩側,每月輪流排卵,所以出現兩側交替疼痛的現象。
排卵期腹痛不算是病,只是一種生理性疼痛。多數少女發生排卵性腹痛時,用熱水袋熱敷腹部兩側,可使疼痛得到緩解。如果腹痛明顯,應找醫生處理。在兩次月經中間(排卵期),如進行重體力勞動和劇烈運動,容易造成排卵時卵巢的破口過大導致疼痛。避免重體力勞動和激烈運動,可能有助於預防排卵期腹痛的發生。
月經期關節痛
一些少女每逢月經來潮,會感到行走時膝關節疼痛、腫脹,關節屈伸不便,肢體痠痛乏力。走路時加重,休息後減輕;伸膝時加重,屈膝時減輕。檢查時發現膝關節可有輕度腫脹和深部壓痛。這種月經性關節痛一般多在月經來潮前一週左右開始出現,待月經乾淨後逐漸緩解至消失。
究其緣由,是因月經前期女性體內激素水平發生了較明顯變化,此時,如果雌激素和醛固酮分泌不協調,可導致體內水、鈉瀦留。過多的水分貯存在組織內,可使顏面部、手足出現不同程度的浮腫;過多的水分貯存在關節內,則引起關節的腫脹和疼痛。
預防月經期關節痛,首先要注意經期衛生,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飲食要清淡低鹽,易於消化。適當進行運動是必要的,但要避免劇烈運動。若疼痛較嚴重,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一些對症治療的藥物。
經期頭痛
有些少女每逢月經來潮或經期中會出現偏頭痛,待月經乾淨後就霍然而愈。這種偏頭痛是由於少女體內雌激素與孕激素分泌失調引起的。
爲緩解和預防經期偏頭痛,少女應在月經前及經期內保持愉快樂觀的情緒,適當活動,注意休息,少吃刺激性食物。在經期前及行經後,每天按摩兩側太陽穴和頭頂百會穴2~5分鐘,可有效地緩解和預防經期頭痛。
經前期牙痛
有的少女在月經前一兩週內,在吃涼拌菜或冷飲時,便會發生瞬間劇烈牙痛,頃刻即止。這是因爲在月經週期前,牙髓和牙周黏膜血管因月經的生理影響而擴張充血,當牙本質在受到冷的刺激後則發生陣痛。多數少女在月經乾淨後牙痛發作就會停止。這種牙痛一般無須治療,隨着卵巢發育和生理功能的日漸完善,會自然而愈。
膜樣月經
有些少女在月經來潮時,陰道流出大片膜樣物,並伴有右上腹或下腹部的疼痛。這種膜樣月經是因月經初潮階段,子宮內膜脫落面積較大形成的。由於膜樣物不易排出,引起子宮痙攣收縮並異位放射,以致發生右上腹或下腹部疼痛。
膜樣月經發生於初潮開始的一段時間,隨着卵巢功能的不斷完善,月經週期得到調整,就會不治而愈。
痛經
通常月經來潮時,有些人多多少少會有下腹部、腰部疼痛及焦慮不安等症狀相伴,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月經前後或月經期出現較爲嚴重的下腹痛、腰痠、下腹墜脹等症狀,並影響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的,就稱爲痛經。痛經又分爲兩種:一種是生殖器官沒有病變的痛經,稱爲原發性痛經;另一種是生殖器官有明顯病變的痛經,稱爲繼發性痛經。
原發性痛經常發生於月經初潮6~12個月內。青春期少女約有30%~50%有不同程度的痛經。原發性痛經主要是由於子宮內膜的前列腺素生成與分泌增加,刺激了子宮肌發生不協調的強烈收縮和缺血所致。此外,體質因素(如貧血或其他慢性疾病)、精神因素與原發性痛經的發生有直接關係。情緒不穩定,對疼痛的耐受能力差,或對月經生理缺乏認識,月經來潮時出現恐懼、擔憂及心理障礙,亦可引起痛經。通常在來月經前數小時或剛來月經時出現下腹痙攣性疼痛,月經第一天最明顯,持續幾個小時或2~3天,可伴有噁心、嘔吐、腹瀉、腰痛、頭痛等。
原發性痛經的治療,輕的可以通過休息或局部熱敷得到緩解。較嚴重的以對症治療爲主,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並應正確認識月經期生理知識,注意月經期的衛生,消除不良的精神因素。大多數原發性痛經的女性在生產後,子宮口因分娩而變寬,經血的排出會比以前順暢,痛經會得以緩解。
繼發性痛經多發生於已生育的中年婦女,經檢查可找到發病的原因,如急慢性盆腔炎、附件炎、子宮內膜炎、子宮黏膜下平滑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等。處理原則主要是針對生殖器官的這些原發性疾病進行有效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