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胎教之“見物而變”

    我國古代醫學家很早就提出了婦女懷孕以後“見物而變”的胎教理論,後世並將其發揚廣大。如隋·巢原方在《諸病源候論》一書中寫道:“妊娠三月名始胎,當此之時,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儀,因感而變。”大體意思是,婦女懷孕3個月時,胚胎已漸次發育成胎兒,這時雖然已從形體上初步成形。但是還沒有定型,即所謂“未有定儀”,其可塑性很大,當孕婦見到帶有什麼特徵的東西,她所懷胎兒的形象,包括胎兒的形體和精神,也就會隨之產生變化,這就是“見物而變”的本意。故此給那些想生一個長相漂亮、體力過人、才華出衆的孩子的孕婦提出了要求,在孕期內要多想好事,多做善事,多看美好的事物,以期感化腹內的胎兒。通過母親美與善的良好“見物”刺激,而使胎兒向更加聰明、善良、健康、漂亮的方面“變化”。例如五帝時帝妃子姜源氏妊娠期間性情清靜,喜好稼檣,經常隨夫郊祭。觀察植物生長,所以她的兒子后稷能種五穀,成爲我國農業的第二始祖。這裏邊即寓有“見物而變”的含義。古人“見物而變”胎教理論的提出,當然受當時文化背景的影響,有時代的侷限性,但還是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和實際指導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