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保健法則-養生與防治:包括養生、預防和治則三部分。
    (1)養生:中醫養生學說是在中華民族文化爲主體背景下發生發展起來的,具有中醫特 ,研究人類生命規律,闡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系統理論,把精、氣、神人身之三寶,視爲養生的核心,強調養生之道必須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形神共養,協陽,謹慎起居,和調臟腑,動靜適宜,養氣保精,綜合調養。

    (2)預防:是採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採取積極的預防或治療手段,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即“治未病”是中醫治療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病防變兩個方面。

    ①未病先防:即在疾病發生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要防病必先,欲強身必重攝生。攝生又稱養生,是根據生命運動的規律,採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所進行的保健活動。養生是最積極的預防措施,對增進,延年益壽,提高生命質量,具有普遍意義。除攝生防病外,還應注意防止病邪的

    ②既病防變:指末病之時,注重防病而防患於未然。一旦發病,又當注意早期診斷和早療,防止疾病由輕淺而危蔦。所謂“見微知著,彌患於未萌,是爲上工”(《醫學心悟·首卷》)。早期治療則可截斷病邪傳變途徑,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止疾病之傳變。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既病防變的關鍵,一方面可控制病邪蔓延,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正氣的過度損耗,易於治療和恢復健康。

    (3)治則:即治療疾病的法則或原則,是治療疾病的觀念和確定治法的原則,對臨牀立法、處方具有普遍指導意義。治病求本,知常達變,因勢利導和以平爲期,爲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觀念。而正治反治、治標治本、燮理陰陽、調和氣血、調理臟腑、形神兼顧、病證相參、三困制宜等,則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治法是在治則指導下所確定的具體治療措施。治則指導治法,而治法體現治則。

    理、法、方、藥是中醫學關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操作規範的四大要素。辨證論治是理、法、方、藥運用於臨牀的過程,爲中醫學術的基本特色。所謂“理”,指根據中醫學理論對發病原理作出的準確的解釋;所謂“法”,指針對發病原理所確定的相應的治則治法;所謂“方”,是根據治則選擇最恰當的代表方劑或其他治療措施;所謂“藥”,是指對方劑中藥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劑量的最佳選擇。辨證是論治的前提,論治是在辨證基礎上,擬定出治療措施,辨證與論治在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繫,密不可分,是理窪方藥在臨牀上的具體應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