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冬天進補,開春打虎”。人們早就認識到冬季進補的重要性,合理進補即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禦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養生目的。
但拿什麼來補?補什麼?怎麼補?自然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專家表示,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錯誤說法流傳較多。過量進補,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加重脾胃、肝臟負擔,甚至引發消化器官功能紊亂等現象。
濫補“七宗罪”
一宗罪:越貴越補
案例:王女士特別愛面子,不久前聽說鄰居買回人蔘給家人燉服,於是她也到藥房買了最好的人蔘給老公進補。沒幾天老公卻出現了流鼻血、咳嗽等異常現象。
專家指點:在衆多冬令補品中,人蔘是最常用的昂貴藥物。由於產地差異、種植和加工方法不同,人蔘價格差別很大,但並非越貴越好。人蔘有溫熱、寒涼、平性三類。陽虛、陰虛及氣虛患者需服用不同人蔘,盲目攀比,後患多多。
二宗罪:多多益善
案例:近段時間天氣特別寒冷,吳先生的妻子特意採購來蔘茸類補品。誰知,幾天下來老吳的腸胃老是不對,吃胃藥也不管用。最後到醫院檢查,大夫認真詢問了老吳最近的飲食情況後告訴他,問題多半就出在“補”上。
專家指點:過量進補會加重脾胃、肝臟負擔。夏季人們由於吃冷飲,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現象,進入冬季大量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及肝臟負擔,使消化器官難以承受,導致功能紊亂。如過量服用蔘茸類補品,還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
三宗罪:虛實不分
案例:儘管天氣寒冷,但馬女士最近卻老是出汗,口乾舌燥,昏昏沉沉。在診所檢查屬於陰虛症狀。爲圖方便,馬女士自己到藥房買了補藥服用,豈料後果越來越嚴重。到醫院檢查,原來補藥竟然是“溫陽”的。
專家指點:進補一定要先分清自身體質,中醫講辨證施補,虛者才宜進補,而且虛還分氣虛、血虛、陽虛、陰虛之分,人體器官又有心虛、肺虛、肝虛、脾虛、腎虛等不同,進補前最好先諮詢專業醫生,對症下藥。
四宗罪:進補單一
案例:天冷了,都知道吃羊肉補身子。司機小趙有空就約上朋友們到羊肉館吃美味。結果,最近卻出現了口乾、嗓子疼的毛病。
專家指點:有些人喜歡按自己的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長此以往會影響體內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減退,需要全面系統地調理,而且不同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五宗罪:凡補必肉
案例:幾天前,一向“與肉爲伍”的張大爺因心血管病住院。之前,張大爺幾乎每餐都要吃點牛羊肉,他自認爲這樣“很滋補”。
專家指點:冬季適當食用牛羊肉進補是可以的,但不能當做家常便飯。油膩的食品不易消化吸收,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等老年常見病和多發病的病因。
六宗罪:重進輕出
案例:平時大量進補,可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也多,加上很多人都不重視規律排便的重要性,以至於常常便祕。
專家指點:近年來,國內外養生保健界專家提出一種新的保健觀念,即重視人體排出的“負營養”。“正營養”是指人體攝入的營養;而“負營養”是指人體廢物的排出。重“進”也不能輕“出”,在“出”的方面,一是攝取葷腥油膩要適量,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及蜂蜜、核桃、芝麻等鹼性潤腸之物;二是養成規律排便習慣,提倡每天早晚兩次排便。
七宗罪:以藥代食
案例:“給老伴買了這麼多補品,怎麼身體還這麼弱呢?”伍婆婆很納悶,她特別注重家人健康,常常買補品給老伴服用。錢花了不少,但效果卻不明顯。
專家指點: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的做法不科學。許多食物都是好的滋補品,如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多吃山藥能補脾胃。人們日常食用的胡桃、芝麻、花生、紅棗、扁豆等,其實也是進補佳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