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醫學一向倡導“養生先養心”、“上醫治未病”的健康理念。中醫認爲,“心,主神明,爲五臟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說,心是主持人體思維活動、情感變化的最高機構,同時心對外界各種刺激的調節作用也是直接影響其他臟腑的功能活動。通常人們把各種情感變化歸納爲“喜、怒、憂、思、悲、恐、驚”,即稱爲“七情”。在正常情況下,人受到外界干擾而產生不良情緒時,通過自身的心理承受和心理調解可儘快化解,從而不會成爲致病因素,也不會影響人體的氣血運行及其他臟腑功能。但是,當人們受到過度的精神刺激超出了生理承受能力時,即可造成機體氣血運行不暢,臟腑功能失調,從而產生各種疾病。
正常的高興喜悅情緒,可緩解人的緊張壓力,有利於心髒的運血功能。但是過度的暴喜或驚喜會造成人的精神 渙散、精力不能集中,甚則出現神不守舍、哭笑無常、躁動不安、心動過速等症狀。如有高考學生考試後心理壓力很大,總覺得考得不理想,多日悶悶不樂,當突然接到錄取通知書後驚喜若狂,哭笑不止,躁動不安。日常還見有老年人平日孤獨寂寞,在年節假日裏,兒女突然從外地歸來,使老人欣喜過度,血壓升高,心律失常,甚則造成心臟病發作。
喜爲心之志。在正常情況下,適度喜樂能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心氣舒暢,營衛和調,表現出健康的狀態。但是喜樂無極,超過正常限度,就可導致心髒的病變。如《淮南子·原道訓》曰:“大喜墜慢。”陽損使心氣動,心氣動則精神散而邪氣極,從而出現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癡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寫范進老年中舉,由於悲喜交集,忽發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傷心病例。
暴喜性質和致病《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所說“喜則氣緩”,包括緩解緊張情緒和心氣渙散兩個方面。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緊張,使營衛通利,心情舒暢。但暴喜過度,又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正如《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所說“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應當指出,臨牀上常見痰熱擾心的喜笑無常和心陰虧損的喜憂多哭等病症,與本證的病因和治法均有所不同,故有治喜以恐的治法,而痰熱擾心,心陰虧損就不能以恐治療。
日常當防暴喜侵《黃帝內經》講:“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講的是喜怒無常,或者過寒過熱,都會傷害生命,因此保持不喜不怒的心態是一種境界。
(1)隨遇而安,平和面對:宇宙是運動的,事物是發展的,人心是變化的,每天發生的事是不可預測的。平和地面對已知的、未知的、突如其來的各種事情,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無喜無憂,無怨無悔;酒席宴上不要醉,平淡生活糙米香。自己不傷自己,誰也傷不了你,被傷者皆爲自傷。這就是“安居處”,也是隨遇而安。
(2)飲食清淡,身體安生:《黃帝內經》講,吃得清淡而少補氣,吃得味厚而多傷氣。有些人患癌症之後,堅持吃素食,堅持吃得適量,腫瘤得到了控制。這就是《黃帝內經》中所講的清淡而少 補氣的道理。清氣可以氣化腫瘤。《說文解字》講,不流而留即是瘤。清淡飲食,身體安生。我們身邊發生的種種事情都能證明了這個道理。
(3)正確鍛鍊:做適合於自己的鍛鍊。自然界有四季,人也有春、夏、秋、冬四個階段。少年兒童屬於春天,青年屬於夏天,中年人屬於秋天,老年人屬於冬天。少年兒童與青年的鍛鍊效法春夏勃勃生機生長陽氣;中老年人的鍛鍊要效法秋冬收藏陽氣。中老年人最好的鍛鍊是走路,要學會走路,堅持走路;最忌諱的是劇烈運動,用力運動。
【貼心提示】
現代家庭中,子女一般都在外地工作,老人一年到頭都難以見到自己的孩子,當他們好不容易見到面後很容易造成“喜則氣緩”,如若再吃點好東西,很可能又會造成脾胃方面的毛病,所以兒女們一定要記住常回家看看,多孝敬父母,以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
- Jul 26 Thu 2012 10:15
養生:驚喜爲心之志,過則傷心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