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奶組團赴港打宮頸癌疫苗


  目前,醫學界已經明確人乳頭瘤病毒(英文縮寫HPV)是女性宮頸癌的主要病因。首支宮頸癌疫苗於2006年在美國上市,目前已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包括中國的香港、澳門和臺灣。但在中國內地,宮頸癌疫苗目前還處在臨牀實驗階段,暫未獲批。正是在此背景下,掀起了一股赴港打疫苗風潮,有的也會去澳門接種。


  疫苗不能預防所有HPV病毒


  宮頸癌疫苗不是‘萬能藥’,只能預防70%的HPV病毒。注射宮頸癌疫苗後可以激活體內的免疫系統,當以後遭遇HPV時,體內的免疫系統可以殺滅HPV。但由於不能預防所有的HPV病毒,因此即使打了宮頸癌疫苗,並不意味就能保證不會得宮頸癌。


  患病後接種疫苗無效


  有研究顯示,宮頸癌疫苗的保護效果隨着接種人羣年齡的增長而急速下降,因此,女性在初潮前後接種效果最佳。對此,陳志遼表示,中國女孩子在9—17歲期間接種比較好,這時候一般沒有感染HPV病毒,比較有效;男孩子也可以打宮頸癌疫苗,因爲可以預防由HPV病毒引發的尖銳溼疣等。


  爲什麼宮頸癌疫苗會引起這麼大的轟動?宮頸癌有着一個響噹噹的名號“女性第二殺手”,僅次於乳腺癌。在全球範圍內,每年約有20多萬女性死於宮頸癌,中國每年新發現的病例達13萬,死亡人數約爲3萬人。那哪些人容易患上宮頸癌呢?


  哪些人容易患上宮頸癌呢?


  1.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者:


  資料顯示,99.6%宮頸癌因HPV感染引起。


  2.多性伴侶:


  多個性伴侶與宮頸原位癌及宮頸癌均有明顯的相關性。這是因爲精子進入陰道後產生一種精子抗體,這種抗體一般在4個月左右方能完全消失。如果性伴侶多,性交過頻,則會產生多種抗體(異性蛋白),所以更容易患宮頸癌。


  3.早婚多育者:


  20歲以前結婚的患病率比21—25歲組高3倍,比26歲以後結婚者高7倍。同時宮頸癌的發生率隨產次增加而遞增,7胎以上比1—2胎的婦女高10倍以上。


  4.年齡:


  20歲以前的女性患宮頸癌概率較低,20—50歲宮頸癌高發,50歲以後發病率下降。總的來說,近年有年輕化趨勢。去年北京某醫院確診宮頸癌9例,年齡主要在34—48歲,其中40歲以下者佔33.3%,40—48歲者佔66.6%。


  5.宮頸不典型增生者:


  特別是中度和重度患者,若不積極治療,也可能轉化爲宮頸癌。


  此外,口服避孕藥、吸菸及低收入者也是宮頸癌高發人羣。


  注射宮頸癌疫苗雖然可以使機體產生抗體,降低患上宮頸癌的機率,但是,疫苗不能預防所有HPV病毒,而且患病後接種疫苗無效的。專家指出,宮頸癌主要貴在早期診斷,早期綜合治療。要做到“早期診斷”,那麼就要瞭解宮頸癌有哪些早期症狀了。


  宮頸癌最主要的早期症狀表現在以下方面:


  1、伴有宮頸糜爛:一般宮頸癌患者多伴有宮頸糜爛,重度宮頸糜爛是發生癌變的主要原因。


  2、接觸性出血:接觸性出血是宮頸癌最突出的症狀,多表現爲性交後或行婦科檢查,或用力大便時,陰道分泌物混有鮮血。


  3、陰道不規則出血:老年婦女已絕經多年,突然無任何原因又“來潮了”。出血量常不多,而且不伴有腹痛、腰痛等症狀,極易被忽視。其實,這種陰道不規則出血常是宮頸癌的早期徵兆,許多老年患者就是以此症狀而來就診,得到早期診斷,及時治療。


  4、疼痛:下腹或腰骶部經常出現疼痛,有時疼痛可出現在上腹部、大腿部及髖關節,每到月經期、排便或性生活時加重,尤其當炎症向後沿子宮骶韌帶擴展或沿闊韌帶底部蔓延,形成慢性子宮旁結締組織炎,子宮頸主韌帶增粗時,疼痛更甚。每觸及子宮頸時,立即引起髂窩、腰骶部疼,有的患者甚至出現噁心等症狀,影響性生活。


  5、陰道分泌物增多:大多表現爲白帶增多,後來多伴有氣味和顏色的變化。宮頸癌患者由於癌竈的刺激,子宮頸腺體的分泌功能亢進,產生粘液樣白帶,故生育年齡患者不再有白帶性狀與量的週期性變化:絕經後患者則一反常態,白帶量有所增多,且具粘性,有時血性。這種白帶異常的表現,包括量的增多與其性質的改變,是子宮頸癌的早期症狀。


  溫馨提示:宮頸癌從早期炎症發展到惡性癌變需要6-8年,如果很好地把握住這段時間,完全可以查出癌前期病變,發現愈早,治癒率越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enhao8 的頭像
    cheenhao8

    健康小屋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