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原發性免疫缺陷病(別名:小兒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一)發病原因
免疫缺陷病可以是由於某一細胞系所產生的某一蛋白質缺陷所致,也可以是多系統缺陷所致,下述爲免疫缺陷病的常見病因。
1.遺傳缺陷 在多個組織表達的單基因缺陷(如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腺苷脫氨酶(ADA)缺乏症等)、侷限於免疫系統的單基因缺陷(如性聯無丙種球蛋白血癥伴酪氨酸激酶缺乏、有ε鏈的T細胞抗原受體異常等)、家族性易感的多因素疾病(如常見的變異型免疫缺陷病)。
2.藥物和毒物 免疫抑制劑(如皮質激素、cyclosporine等)、抗驚厥藥(如大侖丁)。
3.營養性或代謝性疾病 營養不良、蛋白丟失性腸病(如腸淋巴管擴張症)、維生素缺乏症(如維生素B12缺乏症)、微量元素缺乏(如腸病性肢皮炎伴鋅缺乏)。
4.感染 暫時性免疫缺陷(如水痘、風疹等)、永久性免疫缺陷(如HIV感染、先天性風疹感染)
5.染色體異常 DiGeorge異常(如22q11缺失)、選擇性IgA缺乏症(如18-三體)。
從上述可見,免疫缺陷病的病因比較複雜,在臨牀表現及實驗室檢查方面,原發性與繼發性免疫缺陷病往往不容易區別。在臨牀上,原發性免疫缺陷往往也會伴有其他系統的繼發免疫缺陷,如性聯無丙種球蛋白血癥患者可出現繼發的抑制正常B細胞產生抗體的T細胞或單核細胞亞羣。此外,同樣的臨牀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異常可以由於不同的基因缺陷或致病因子作用引起,而同一基因不同的點突變可引起病變嚴重程度的不一致,由於這些因素的影響,有時要做出明確的免疫缺陷病病因診斷是比較困難的。
一直以來,爲了便於尋找免疫缺陷病的病因,免疫缺陷病都是根據其是否累及T細胞、B細胞、巨噬細胞或補體而進行分類,這種分類在臨牀上有其實用性,但也有其不足之處,很多的免疫缺陷病不能明確地歸到某一類上,同時這種分類的命名有時也會造成認識的混亂,如性聯高IgM綜合徵有抗體的缺陷,但其缺陷的基因(該基因編碼CD40的配體)在激活的T細胞上卻是可以表達的。
目前,從細胞生物學的角度(如DNA複製、信息傳遞以及細胞黏附等)對免疫缺陷病進行分析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不僅加深了對正常細胞分化過程的認識,也可以對某一免疫缺陷病做出明確的基因診斷。隨着越來越多的免疫缺陷病能夠獲得明確的基因診斷,對免疫缺陷病的遺傳學診斷會顯得更加重要,因爲準確的遺傳學診斷既可爲基因診斷提供極有幫助的資料,也有助於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二)發病機制
1971年WHO組織專家委員會制定了PID命名原則:即按綜合徵的發病機制,病理生理改變,特別是遺傳學特徵來命名,廢除傳統的人名和地名命名方式。如將Bruton病改爲X連鎖無丙種球蛋白血癥(XLA),將瑞士型無丙種球蛋白血癥改爲嚴重聯合免疫缺陷病(SCID)等。1971年WHO專家委員會按新的命名原則進行了首次全球統一分類,隨着對各種PID認識的逐漸深入,每隔2~3年又將分類進行重新審訂。下面列舉的PID是1997年第7次修訂稿中統一使用的疾病分類名稱。
1.聯合免疫缺陷病(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表1) 該組疾病中T和B細胞均可能有明顯缺陷,臨牀表現爲嬰兒期嚴重致死性感染,細胞免疫和抗體反應均缺陷,外周血淋巴細胞減少,以T淋巴細胞爲主。
(1)嚴重聯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
①T細胞缺陷,B細胞正常SCID(T-S SCID):
A.X連鎖T-B SCID:病因爲定位於Xq13.1上的白細胞介素-2受體r鏈(IL-2Rr)基因突變導致SCID,且是SCID中較常見的病種。近期發現IL-2Rr也是IL-4,IL-7,IL-9和IL-15受體的共同r鏈(re),因此又稱IL-2Rrc。臨牀表現爲早期反覆、嚴重真菌、細菌和病毒感染及發生移植物抗宿主反應(GVHR)。外周血T細胞缺乏或明顯減少,B細胞可正常或增高,但血清IgM,IgA,IgG水平低,淋巴細胞增殖活性低,多在1歲內死於嚴重感染。病情輕重取決於基因突變位點和性質。骨髓移植在本病的成功率可達90%,轉rc基因治療尚處於試驗階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