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芬今年35歲了,年初的時候懷上了一個寶寶,她聽說這個年齡是高危產婦,心裏很擔心——擔心自己的身、心狀況能否應付整個懷孕及生產過程,擔心腹中的寶寶是否能夠健康成長……
究竟誰才被會列入高危險名單行列中,或許你、我就有可能是其中之一。那讓豆豆媽(親子特邀資深媽媽)跟我們介紹一下,哪些人會是高危孕婦?
一、在年齡、身高、身體素質方面具有危險因素的孕婦。
1. 年齡大於35歲的孕婦。屬於高齡孕婦,懷下染色體不正常胎兒的機率較大,早產機會較多,容易發生妊娠期併發症,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由於骨骼及生理因素,高齡孕婦順產的機會也可能減低,新生兒遺傳缺陷發生率明顯增高。高危孕婦中高齡產婦佔很大一部分。
2. 身高在140釐米一下。體重不足40公斤或超過85公斤,骨盆狹窄的孕婦發生難產的危險性增加。
3. 肥胖孕婦妊娠期併發症較多,如妊高症等。
這裏附上一個準媽媽孕期的體重標準,好孕的同時,也要注意體重的增長,因爲如果孕婦過度的肥胖也會造成滯產。
最爲標準的算法則是以原來的體重(即懷孕前體重)作爲基準,先測一下自己孕前的BMI(即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米)2
*BMI小於19.8,屬於低體重孕婦,可增重12.5~18千克。
*若BMI介於19.8到26之間,屬於正常體重孕婦,能增加11.5~16千克。
*如果BMI大於26,屬於高體重孕婦,那麼增加的範圍就得少一點,7~11千克爲宜。
4. 幼年及青少年時期患過影響骨骼發育的疾病(如佝僂病、結核病等)的孕婦、有生殖道畸形的孕婦容易出現骨盆狹窄、產道異常而影響產程的正常進展,對產婦和胎兒造成不良影響,如產程延長、胎兒窒息等。
5.營養狀況比較差、有遺傳病家族史的孕婦都有可能發生高危妊娠。
二、有過不良孕產史的孕婦。
如有過流產、早產、死產及新生兒死亡經歷的孕婦;分娩過巨大兒及低體重兒、先天性畸形兒的孕婦;有手術產(產鉗、剖宮產等)、子癇史的孕婦;曾患不育症經過治療懷孕的孕婦;妊娠期有過陰道出血的孕婦,再次妊娠時發生危險的機率增加。
三、患有原發性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腎臟病、肝炎、貧血、血液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的孕婦。由於妊娠時機體各系統處於持續的生理變化狀態,尤其是心血管系統、肝臟腎臟等器官負擔加重,所以會加重孕婦原有的病情,使危險係數增大。
四、 妊娠早期曾用過某些對胎兒有影響的藥物、有過病毒性感染、接觸過放射線等對胎兒有緻畸作用的物質的孕婦。這些孕婦容易生出畸形兒或患有先天性疾病的新生兒,甚至可出現早產、流產或死產。
五、 患有妊娠合併症的孕婦,如妊娠高血壓綜合症可威脅到母嬰生命,且可發生遠期後遺症影響母體健康,也是圍產期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妊娠合併心臟病的孕婦,由於妊娠期的血容量及心輸出量增加,孕婦心髒的負擔也增加,嚴重者可出現心力衰竭,胎兒可發生宮內窘迫、死胎、死產及早產,也是母嬰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胎兒及產時母體的原因也可引起高危妊娠,如胎位不正、胎兒過大或過小、胎兒宮內窘迫、胎兒宮內生長遲緩、過期妊娠以及胎盤早剝、前置胎盤、產程延長、產時母親大出血、感染等均可危及母兒健康。
一旦醫生認定你是高危孕婦的話,該怎麼辦呢?除了要積極配合醫生的監護和治療外,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不要緊張。因爲緊張有弊無益,只有有了良好的心境,纔有利於母嬰的身心健康。
第二、增加營養。多進食高蛋白、高熱量等飲食,以保正胎兒的生產發育需要。同時,還應補充足量的鐵劑(硫酸亞鐵)|葉酸、維生素c等,以糾正各種貧血。
第三、治療。配合醫護人員,堅持醫療需要的各種治療。
第四、應尊重醫生的意見和決定,採取分娩方式和決定方面時間,不可因盼子心切而堅持個人意見。
第五,要學會計數胎動。每日計數胎動三次,每次數1小時,時間分別在上午7-8點鐘,中午12-1點鐘,晚上9-10點鐘。三次胎動次數相加乘4,便是12小時的胎動次數。正常胎動次數每小時3-5次,12小時不能少於10次。胎動過頻或過少,均提示胎兒缺氧;胎動消失,則是求救信號。
第六、睡姿應取左側臥位。這種睡姿有三大優點:
一、避免子宮壓迫下腔靜脈,增加血液排出量,減少浮腫,增加子宮、胎盤和絨毛的血流量;
二、使右旋子宮轉向直位,有利於胎兒發育,減少胎兒窘迫和發育遲緩的發生率;
三、避免子宮對腎髒的壓迫,使腎臟保持充足的血流量,有利於預防和治療妊娠高血壓綜合徵。
大多數妊娠孕婦經過產科醫生的嚴密觀察和治療,就可以使“高危”向“低危”轉化,保證母子安全。例如,有的孕婦合併內科疾病,通過對症治療,病情得到控制或痊癒;對發育不良的胎兒,通過給母親補充營養可以使得胎兒正常生長發育;而胎位不正的孕婦,可以設法矯正其胎位;對過期妊娠者可以引產,使胎兒脫離危險的環境;對分娩有困難的孕婦,產科醫生可根據母子雙方的情況選擇對母子都安全的最佳分娩方式。高危孕婦作好自我監護,密切配合醫生的觀察、處理,才能順利渡過懷孕期,迎接“小天使”的降臨。
(本文爲太平洋親子網編譯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