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房棘球蚴病可併發門脈高壓症,少數患者併發胸腔小量積液。

多房棘球蚴病應該如何預防?

1.形態 多房棘球絛蟲較細粒棘球絛蟲略小。成蟲長1.3~3.0mm,寬0.28~0.51mm。節片有四五個。頭節有吸盤四個。頂突上有兩圈小鉤,共13~34個,大小不一健康問題。卵巢分2葉,位於節片後半中部。子宮彎曲,末端膨大爲袋狀,或球形,不分側支,與細粒棘球絛蟲妊娠節片內子宮有12~15分支不同,孕節子宮無側囊,內含蟲卵,平均爲300個。成熟節片中睾丸數26~36個,較細粒棘球絛蟲的睾丸數(45~65個)少。生殖孔均在中橫線前的側緣,多爲不規則交錯開口,也可見一側性開口。

(1)泡球蚴:呈球形,爲聚集成羣的小囊泡,大小形狀不一。囊壁分爲內層的生髮膜與外層的勻質層,生髮膜富含細胞,增生活躍,產生胚芽與原頭節。勻質層內無細胞,不含角蛋白,故與細粒棘球蚴角皮層不同。囊腔內含黏稠膠質樣液體,並有許多原頭節。但人是其非適宜宿主,故泡球蚴囊腔內通常不含原頭節。

(2)蟲卵:圓形或略呈橢圓形,黃色,胚膜呈放射狀條紋,內含六鉤蚴,與其他絛蟲卵不易鑑別。

2.生活史 本蟲在自然界以狐、野狗、狼等爲終宿主,被其捕食的齧齒動物如田鼠等爲中間宿主。多房棘球絛蟲寄生在終宿主小腸內,孕節與蟲卵隨糞便排出,齧齒動物因覓食終宿主糞便而感染。地甲蟲可起轉運蟲卵的作用,鼠類亦可因捕食地甲蟲而受感染。人因誤食含蟲卵的蔬菜或生水而感染(圖1)。蟲卵在小腸內孵六鉤蚴,後者通過血運侵入肝臟,發育爲泡球蚴。在本病流行區,受感染的鼠類被狐或野狗等捕食,泡球蚴囊腔中原頭節在小腸內發育爲成蟲。

(二)發病機制

(一)治療

血象中嗜酸性粒細胞輕度增多。肝功能試驗大多正常,僅少數晚期患者由於肝廣泛病變,血清丙氨酸轉氨酶與鹼性磷酶增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率≤1。

包蟲皮內試驗大多陽性。少數皮試陰性者,血清包蟲ELISA大多陽性。

1.肝臟B超檢查 均可顯示肝內不勻質腫塊,內部結構紊亂,邊緣不規則。腫塊中心呈壞死液化暗區,並有斑點狀強回聲鈣化竈。

2.肝臟CT掃描 可見輪廓不規則不勻質低密度區,無明顯界限,其中心常見壞死腔與叢點狀鈣化竈。大的壞死腔的腔壁高低不平,與包蟲囊不同,稱爲假囊型包蟲病。

多房棘球蚴病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多房棘球蚴病需與下列病症鑑別:①原發性肝癌:肝多房棘球蚴病在非流行區常被誤診爲肝癌,即使在手術探查時單作憑肉眼觀察,也不易鑑別。原發性肝癌病程短,病情惡化快。血清甲胎蛋白試驗陽性。肝多房棘球蚴病的診斷,流行病學史十分重要。包蟲皮內試驗簡單易行,結合B超與CT掃描影像學特點,可資鑑別。②細粒棘球蚴病:在國內某些流行區如四川甘孜自治州,囊型與多房棘球蚴病混合存在。細粒棘球蚴病的症狀爲腹部無痛性腫塊,而多房棘球蚴病患者大多有腹部隱痛,肝臟質硬,表面不平,有結節,B超與CT影像顯著不同,易於區別。

 

多房棘球蚴病可以併發哪些疾病?

多房棘球蚴病過去一直採取手術切除治療,但大多數患者出現症狀就醫時,往往是晚期,不能手術切除,即使進行肝部分或半葉切除,術後複發率也很高。

本世紀70年代末期,甲苯達唑(mebendazole)首先用於治療本病,取得一定效果。治療劑量爲每天50mg/kg。但根據國外報告,即使治療期限長達43年,在治療後1~6年複查。複發率爲37%。效果不滿意。

阿苯達唑治療多房棘球蚴病的效果優於甲苯達唑。其劑量爲20 mg/(kg·d)(體重以60kg爲限),分2次口服。治療期限根據肝髒病變範圍大小,爲3~5年。採用阿苯達唑長期連續治療,臨牀效果顯著:梗阻性黃疸與咯血於治療開始後1~2月內消失。腦型偏癱患者經長期治療後也好轉恢復。治療後複查時,所有患者腹部隱痛消失,一般情況顯著改善。肝臟CT掃描顯示肝內病變鈣化現象十分顯著,尤其病變周界出現環形鈣化。患者對阿苯達唑長期連續治療的耐受性良好,副作用輕而少。僅少數患者開始服藥時有頭昏、乏力等輕微反應,繼續服藥後自行緩解。個別患者出現顯著脫髮,停藥後可自行恢復。療程中可有血清ALT活性暫時性升高,可能與肝內蟲體死亡引起炎症反應有關,並不一定是藥物本身所致。療程中應每3個月檢查血象與肝功能試驗,注意有無白細胞減少與藥物性肝損害的毒副作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enhao8 的頭像
    cheenhao8

    健康小屋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