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娩外傷
新生兒八大常見疾病分析
①產瘤:胎兒經過產道時,由於擠壓,而使頭部某個部分形成腫脹,大都發生於頭頂部,出生時即可見到,數天後即會消失,不必過於擔心。
②頭顱血腫:存在於頭骨與骨膜間的血塊,稱之頭顱血腫,類似產瘤。不同之處是,其範圍只限於一塊骨頭,不超越骨縫,出生後數小時至數天逐漸增大。
壓迫腫脹處也不會縮小。
頭顱血腫沒有多大害處,只要任其自然即可,大約數個月後就會消失。
(2)分娩麻痹
經過產道時,由於壓迫、阻礙脊髓神經而引起肩與手腕的麻痹,醫學上稱爲臂叢神經麻痹。
受到傷害的神經不同,麻痹的部分也不同,最常見的是肩與前腕屈肌麻痹,這是比較容易治療的。
如果是手指肌肉麻痹(前腕麻痹、頸髓與第一頸髓障礙)後果相對嚴重。
此外也會發生臉部神經麻痹。
一般只有單側的臉部麻痹,哭泣時,症狀纔會明顯出現。
大都經過1~2周後,即自然痊癒,有時候因橫膈膜神經麻痹,而發生呼吸困難。
(3)顱內出血
新生兒八大常見疾病分析
經過產道時,受到外傷而出血,或因氧氣不足而出血。出血部位也有不同。
不過症狀卻是相同的,會出現抽搐、呻吟、不安、尖叫、發紫等現象,大都發生於出生時,有時候在數天後纔會出現。
(4)新生兒出血疾病
①原因與症狀:新生兒容易缺乏維生素K,又由於血液凝固機能尚未成熟,頭顱與肺部容易出血,尤其是消化器官更容易出血,稱之新生兒出血癥。
大部分在出生後2~5天即會出現,出血量少的話,嘔吐物會雜有咖啡狀穢物,或糞便呈暗紅色,大量出血時,會吐出鮮血。
②治療:輕者肌內注射維生素K即可治癒,重者速去醫院就診,必要時輸血。
(5)新生兒黃疸
①原因與症狀:大多數新生兒在生後2~4天,都會出現暫時性黃疸,這是由於出生後發生溶血,以及處理溶血的肝臟機能尚未成熟所致,不會引起其他障礙,稱之生理性黃疸。
但是有時候血中的膽紅素會相當高,此種情形多發生於未成熟兒,其他如溶血性疾病,也是造成此病的主要原因,如果黃疸持續下去,會使寶寶出現哺乳障礙。
更嚴重時,中樞神經核也會被黃疸染黃,而受到阻礙,稱核黃疸。未成熟兒在生後6~7天,容易發生此症狀,一旦感染,寶寶無法動彈,手腳僵硬、驚厥、呼吸障礙,有死亡危險。
如果能繼續活下去,驚厥會逐漸消失,但可留有手足徐動症、智能落後、眼球運動障礙等後遺症。
②治療:光照療法是最有效的療法。
此法非常便利,如果無效,可進行換血療法,即除去寶寶黃疸血液,輸入正常血液。
(6)新生兒溶血疾病
新生兒八大常見疾病分析
①原因:
胎兒與媽媽血型不合致使胎兒血中的紅血球受到破壞,大量血紅蛋白釋放血中,稱溶血,一旦發生這種情形,寶寶即會出現嚴重的黃疸。
血型不合主要見於RH血型及ABO血型兩大類。
東方人因RH血型引起新生兒溶血疾病的比例少於歐美,即使是RH型不合,在第一次妊娠時,幾乎也不會發生溶血性疾病,第二次以後的妊娠,其發病比率爲5%~20%。
A、B、O血型不合所引起的新生兒溶血性疾病約佔1.25%,換言之,每80個就有1個。
②症狀:
最嚴重的症狀是胎兒水腫,在出生後不久即死亡。
通常嚴重黃疸,在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漸加重,經常發展成核黃疸,尤其是RH型不合所引起的,情況更爲嚴重。ABO型不合的情形,比較輕微,以貧血爲主要症狀。
③治療:
早期進行換血療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輕微症狀,只要採用光照療法即可。
(7)臍炎
①原因與症狀:
臍帶切口應保持清潔,如果進入細菌,就容易發生感染,肚臍受到感染稱臍炎,局部會發紅,有分泌物或膿,繼續下去會波及周圍,而引起門脈炎或敗血症。
②治療:使用抗生素並局部塗上龍膽紫藥水,再貼上殺菌紗布,不久會變乾燥。
(8)臍肉芽腫
①原因與症狀:臍帶脫落後,肚臍會呈現粉紅色或紅色的隆起伏,稱之臍肉芽腫,大部分是由於輕微感染引起的。
所謂肉芽是指傷口恢復時,所出現的增殖組織,如果過多,傷口難以治癒,一旦有了肉芽腫,則難以痊癒。
②治療:若是小型肉芽腫,只要消毒後貼上紗布殺菌即可自然痊癒,如果以硝酸銀塗抹使其乾燥,大都在1~2周即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