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疾病常見的是腹瀉,根據病因劃分類別,竟然有八種。八種常見的腹瀉類型:

  一、病毒性腹瀉

  病毒抑制了胃腸液中酶的活性,酶不能分解澱粉裏的糖,糖在腸道里就形成高濃度的糜汁,這會產生滲透壓,吸引腸壁外面的水分進入腸道內,糞便因此變稀。所以病毒性腹瀉彷彿消化不良,因爲食物沒有被分解。

  二、細菌性腹瀉

  細菌導致腸壁表面的黏膜發炎、潰瘍,滲出血水、膿水,形成血便、膿便,也稱爲細菌性痢疾。腸黏膜上的細菌分泌的毒素,參與一系列生化反應後最終導致腸黏膜分泌大量液體,形成泔水般或稀米湯般大便,這是常見的細菌性腹瀉。大腸桿菌是常見的導致腹瀉的細菌。在正常情況下,腸道內微生態是平衡的,大腸桿菌被限制在一定的數量以內,這時候它是不致病的。一旦平衡被打破,量變引起質變,它就變成了釋放毒素的致病菌。

  三、真菌性腹瀉

  主要是黴菌,導致腸炎,形成腹瀉,大便像水一樣稀,散發出發酵的黴味或酸味。

  以上三種腹瀉,破壞腸道微生態,如水土流失那樣破壞植被,甚至如泥石流那樣破壞植被。腹瀉導致有益菌下降,而有益菌關係着免疫力,那麼免疫力就下降,腹瀉就加重。所以,具有微生態理唸的消化內科醫生,在腹瀉初期就給患者補充益生菌製劑,而雙歧桿菌是益生菌製劑的主要品種。

  四、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這種腹瀉與抗生素密切相關。導致這種腹瀉的抗生素一般是廣譜抗生素,廣譜抗生素大量使用、經常使用,這也就是濫用,在大量殺滅有害菌的同時,也大量殺滅有益菌。好菌壞菌一視同仁,同升同降,同進同退,同生同滅,不亦可乎?NO。好菌本來是佔優勢的,現在不佔優勢,受損相對更大;好菌抗藥性差,更易受損。於是,壞菌佔了上風。這時,就不應再以藥治菌,而應以菌治菌,通過補充雙歧桿菌,讓雙歧桿菌佔上風。雙歧桿菌是腸道里本來就有的,也叫原籍菌,它的原籍就是腸道,因而可以在腸道壁定植、繁殖,重新成爲優勢菌羣,這時候導致腹瀉的壞菌就被抑制,腹瀉就可治癒。

  五、炎症性腸病

  就是腸子發炎的病。腹痛、腹瀉,便中血、膿、黏液或有或沒有。具體病因尚不清楚,但可發現細菌異常增殖,腸道異常運動,免疫功能異常亢奮甚至紊亂,這些姑且算作綜合病因吧。此病很麻煩,以激素治療爲主,益生菌僅爲輔助。麻煩的病常以激素治療爲主,如非典。

  六、腸結核腹瀉

  人人知道肺結核,但是肺結核的傳染基本控制住了,如今沒有腸結核發病率高。病原菌也是結核桿菌,不僅使腸道結核,而且使腸黏膜發炎,導致腹瀉。治療腸結核必用抗生素,甚至要化療,這勢必殺傷有益菌,使腹瀉更加重。治療這種腹瀉最好的方法就是補充益生菌,補充的量越大越好,補充的益生菌種類越多越好。

  有一種腹瀉,叫“雞鳴瀉”或“五更瀉”,這是中醫的叫法,歷史悠久。因爲腹瀉次數多,堅持不了一夜,故名。腸道微生態學者認爲,這是炎症性腸病或腸結核腹瀉的一種症狀。

  七、旅行者腹瀉

  旅行者到了外地,不服水土,引起腹瀉。不服“水土”,這是傳統的說法。古人不知道細菌,所以歸咎於水土。現在看,其實是不服水裏的、土裏的細菌,當然,空氣裏、食物裏、物品上也有細菌,這些細菌是當地特有的,是旅行者沒接觸過的,對此沒有抵抗力,不耐受,所以一旦感染就致病。古代還說南方陰雨連綿的山林地區是煙瘴之地,北方人將一去不復返,這也是細菌使然。導致旅行者腹瀉的細菌,因地域不同而不同。治療旅行者腹瀉,普通醫生會首選抗生素,也能治癒,但腸道微生態學者一直呼籲首選益生菌製劑,最好選擇原籍菌,如雙歧桿菌。

  八、乳糖不耐受腹瀉

  牛奶裏有乳糖,乳糖不被消化,喝牛奶就拉肚子,這就是乳糖不耐受腹瀉。這種腹瀉,是因爲腸內缺少分解乳糖的乳糖酶。應該先服用幾天雙歧桿菌,雙歧桿菌可以分泌乳糖酶,這樣,腸道做好了準備,再喝奶,就不會腹瀉了。

    食療緩解腹瀉方法:
 
    腹瀉是一種症狀。中醫認爲脾胃虛寒則完谷不化;食生冷或遇寒則泄瀉;脾腎陽虛則納後脘脹,瀉下清稀或作五更瀉;油膩冷食也可導致泄瀉。夏秋之際,痢疾桿菌引起腸道感染可致腹痛腹瀉。阿米巴原蟲也可引起腹瀉。其臨牀表現爲:一般指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溏薄,水瀉或完谷不化,甚或帶有膿血,腹痛,不思飲食,倦怠。若由於多種疾病引起,症狀有所不同,而腹瀉在l天內次數多至7~8次,10次或10次以上則爲其共同點。下述驗方有時可獲意外療效。

l、楊梅果:楊梅果若干枚,酒浸,每次吃3枚,或飲楊梅汁半杯。楊梅消食止嘔,和五臟,滌腸胃。該招能治痧氣和腹痛吐瀉。

2、荔枝幹:荔枝幹25g,大棗6枚,水煎服。荔枝生津健氣,散滯去溼寒。此術可治脾虛泄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