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腫瘤是惡性腫瘤中常見的一組腫瘤。據統計,消化道惡性腫瘤佔成人腫瘤發病率的50%以上,胃癌肝癌、大腸癌、食管癌、胰腺癌均在男女八大惡性腫瘤之列,這些腫瘤惡性度較高、預後較差,其死亡率約佔全部腫瘤的60%。其中胃癌年齡標化死亡率僅次於肺癌乳腺癌,位居第三位;結直腸癌和食管癌的年齡標化死亡率也位居所有腫瘤前十位。


  而且近年來,消化道腫瘤的年輕化趨勢明顯,已有病例報道發現19歲和14歲的晚期胃癌患者和大腸癌患者。而在目前腫瘤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搞清楚、人們還不能夠從根本上預防腫瘤發生的情況下,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便成爲腫瘤診療的關鍵所在。因此,通過先進技術提高消化道早癌發現率併爲患者儘早診治,也一直是醫學界全力攻克的熱點。


  現狀:


  消化道腫瘤早期診斷率低


  “今後10年,內鏡下切除消化道早癌必然成爲腫瘤外科學發展的標誌。而內鏡下切除消化道早癌的前提,是要儘可能多地發現消化道早癌,我們現在的問題是消化道早癌發現率太低。”謝立羣介紹說,早在上世紀90年代,全世界提出了共同的腫瘤防治策略:早診早治。而從中外消化道早期腫瘤的診治狀況來看,我國消化道早癌發現率較低。


  中日韓三國相鄰、人種相近,消化道腫瘤的發病有着一些相似性。數據顯示,日本自1975年起,在進行腫瘤發病基礎研究的同時,開展了大規模的胃癌早診早治的臨牀研究,尤其是進行了大規模的胃鏡普查工作,使得日本早期胃癌佔所有確診胃癌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從1975至1977年的26%,到1981至1983年的32%,而1987至1989年則達到了43%,2005年更是達到了70%。同期,韓國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普查工作,其1975年早期胃癌佔確診胃癌的28.1%,1990年該比例達到了43%,而2005年則躍居55%。而與之對比,1975年我國早期胃癌佔所有胃癌的比例僅在5%以下,1990年也還在10%以下徘徊,2005年我國三級醫院統計結果顯示,早期胃癌只佔所有確診胃癌的15%,遠遠低於日本的70%和韓國的55%。


  再以結直腸癌爲例。美國是結直腸癌篩查工作開展最早、政府支持力度最大的國家,全國篩查率佔篩查人羣的40%。美國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率達到了20%,腸癌的5年生存率已經高達63%。日本早期結直腸癌的診斷率也已經從1975年的3.8%上升到2005年的12.5%。我國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率還沒有確切數據,但一個多中心的研究數據指出,我國三級甲等醫院早期結直腸癌的診斷率仍低於10%。


  預防:


  良好習慣+注意腫瘤早期徵兆


  謝立羣說,在腫瘤發生發展機制基礎研究沒有獲得根本性突破之際,在中晚期腫瘤治療研究沒有獲得徹底治癒之時,消化道腫瘤防治的出路還應該是:保持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出現早期徵兆儘早就醫診治。此外,45歲以上、尤其有消化系統疾病家族史者,應重視內鏡等定期規範體檢。


  謝立羣表示,由於消化道腫瘤早期主要表現爲消化機能的改變,而這些改變不太明顯,容易被忽視,因此瞭解一些早期徵兆對於腫瘤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重要意義。


  這些早期徵兆包括:1.食慾減退,消化不良,吃東西沒有胃口,飯量比以前減少;2.早期腫瘤不會出現明顯的腹痛,而常出現腹脹、腹部不適;3.大便的改變:經常腹瀉或者便祕,大便顏色改變,經常出現大便變黑或者像柏油一樣,有的時候還帶有鮮血;4.進食感覺不暢,有受阻的感覺,尤其是進食硬食後表現明顯;5.在很短時間內不明原因的明顯消瘦;6.感覺乏力、疲憊、氣短,尤其是老年人。


  此外,如胃癌等一些腫瘤的發病與飲食結構不合理、環境污染嚴重等多種因素有關。喜愛燻烤、高鹽、辛辣食物、嗜好菸酒,都會嚴重損傷胃黏膜,導致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增加癌變機率。幽門螺桿菌感染也大大增加了患胃癌的風險。


  當上述早期警報出現的時候,患者則需到正規醫院進行詳細檢查。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常用檢查方法有:1.血常規、大便潛血試驗;2.血清腫瘤標誌物;3.消化內窺鏡檢查。如果大便潛血陽性,此時要高度懷疑是否有消化道惡性腫瘤,需抽血查相關的腫瘤標誌物,遵醫囑進行消化道造影、電子胃鏡、結腸鏡等檢查,以直接觀察食道、胃、結腸的改變,對發現的可疑地方進行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從而得到早期有效治療。


  謝立羣提醒市民,從消化道早期腫瘤發展到晚期癌症,一般要3年左右時間,所以,具有良好的消化道腫瘤防範意識,及早發現、切除或治療包括息肉、胃腸慢性炎症等癌前病變是預防腫瘤的關鍵。內鏡檢查對發現消化道早期癌有重要價值。65歲以上老年人應進行大腸癌篩查。發現有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萎縮性胃炎、胃潰瘍的患者,應堅持定期做胃鏡複查,查幽門螺桿菌並根除之。對發現有結腸息肉的患者,建議鏡下切除結腸息肉,並定期做結腸鏡複查。對於一些懼怕普通胃腸鏡檢查、經濟條件又允許的患者,可做無痛胃腸鏡即麻醉胃腸鏡檢查,還可在無痛狀態下進行癌前病變的鏡下治療。此外,應重視門診規範體檢,如直腸指診。早期直腸癌病變結節侷限、無任何症狀,直腸癌患者中80%的癌腫主要可在簡單易行、無創傷的肛門指診檢查中發現,及時治療可大大改善病情的預後。


  新技術:助早期癌發現與診斷


  內鏡檢查和治療是臨牀消化系統疾病從業人員對抗消化腫瘤的強有力武器。消化內鏡的發展對消化系統腫瘤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動作用。在治療內鏡領域,消化內鏡新技術近年來不斷涌現,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便是其中一項嶄新的內鏡技術,可大大提高消化道疾病的診斷水平,增加早期胃腸道腫瘤檢出率。


  謝立羣介紹說,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是由共聚焦激光顯微鏡安裝於傳統電子胃腸鏡的頭端組合而成,除可做標準電子內鏡檢查外,還能進行共聚焦顯微鏡檢查。其最大的優點是在進行消化內鏡檢查的同時對消化道黏膜活組織細行實時的表面下的顯微病理成像,實現1000倍的放大倍數和自黏膜表面至黏膜下層深達250um的掃描深度,可清晰辨認黏膜層腺體、微血管等組織結構和細胞及亞細胞結構,圖像具有的高分辨率可以與活檢病理媲美,被譽爲“光學活檢”,爲體內組織學研究提供了快速而可靠的診斷工具。


  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的準備和操作與一般內窺鏡檢查大致相同,其共聚焦微型探頭可經任何一種普通內鏡的活檢孔道對靶組織進行檢查。內鏡醫師可以根據掃描深度、視野範圍以及側面分辨率的需要選擇不同類型的探頭以輔助疾病的診斷。


  這一新技術可在內鏡下對黏膜層進行體內模擬組織學診斷,直接觀察細胞結構,使患者在進行內鏡檢查的同時完成組織病理學診斷成爲可能。因此該內鏡的臨牀應用更爲廣闊,適用於消化道的多種疾病,尤其適用於消化道早期腫瘤及癌前病變的診斷和監測,如食管炎、Barrett食管、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萎縮性胃炎、胃腸上皮化生、胃不典型增生、結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等,尤其是對較小病竈以及消化道早期腫瘤篩選、癌前期病變監測及炎症診斷等方面,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顯示出較高的診斷價值。


  相對於傳統的活檢組織學檢查,該技術有以下優勢:快速、非侵入性、多點活檢,檢查所需時間遠少於傳統活檢,沒有傳統活檢切片的繁瑣過程;指導靶向活檢,提高臨牀診斷率;在進行內鏡檢查時新生物作出最快速、優化和診斷,判斷是否需要內鏡下切除,避免重複內鏡檢查;沒有活檢相關的出血、組織損傷併發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enhao8 的頭像
    cheenhao8

    健康小屋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