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工作,胰腺癌的手術切除率有所提高,手術死亡率明顯降低,但胰腺癌的發病率在全球範圍內仍呈上升趨勢,總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胰腺癌被稱爲是“王中之王”,胰腺癌被國際外科界到爲“21世紀的頑固堡壘”。
胰腺癌患者大多數爲事業有成之士。60%的患者初期表現爲上腹疼痛和說不清的不適悶堵感,時輕時重,時有時無,一般夜間更明顯。部分以食慾不振、黃疸爲首發症狀。但這些症狀常缺乏特異性,所以臨牀確診者多已屆晚期。
目前對胰腺癌治療的惟一辦法是進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由於胰腺癌的表現是上腹部疼痛,很容易被誤診爲胃腸道疾病而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家族史中有胰腺炎、慢性胰腺炎的人都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羣,須定期進行隨訪。
關注五大致病因子
胰腺癌有飲食、化學藥物、吸菸、糖尿病和慢性胰腺炎五大致病因子。
首先是飲食因子。調查表明,喜歡吃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的人,患胰腺癌的機率大量增加;家庭中常吃燻烤煎炸食品及醃製食品,患胰腺癌的機率也會增加;高油、高鹽食物消費增加,不但引發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也產生胰腺癌隱患。
其次是化學藥物。動物實驗研究表明,化學藥物可以經過血運或經過胰液致使胰腺癌的發生。在與某些化學物品接觸的工人和技術人員中,胰腺癌的發病率較一般人羣高。
第三,吸菸可能會增加胰腺癌的患病率,因爲尼古丁可以影響胰腺分泌,進而發生胰管上皮的病變,吸入煙霧後,可活躍新陳代謝致使胰腺癌變。有資料表明,在吸菸飲酒者中,胰腺癌發病率爲非吸菸飲酒者的2~2.5倍,且發病年齡提早10~15年。
第四,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癌死亡率爲正常人羣的2-4倍,表明胰腺癌的發生可能與碳水化合物耐量不正常有一定關係。
第五,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關係也較密切,慢性胰腺炎患者較一般人羣中胰腺癌的發病率可高出100們。
尋找胰腺癌的“蛛絲馬跡”
中上腹疼痛是胰腺癌早期常見臨牀表現。由於其疼痛位置與一般胃疼痛、膽疼痛相似,其疼痛往往在飯後1~2小時加劇,少進食或不進食可減輕疼痛,伴隨噁心、嘔吐、腹脹胃病引起的錯覺。因此,胰腺癌被誤診人還被誤診爲肝炎、膽石症、慢性腹炎等。
儘管胰腺癌早期症狀缺乏特異性,但只要提高警惕,還是能夠早期發現的。—般認爲,40歲以上患者近期出現下列臨牀表現者,應考慮胰腺癌的可能:
第一,頑固性上腹部痛。儘管胃病也可出現上腹痛,但現有的制酸類胃藥基本能控制住症狀,緩解疼痛。而胰腺癌的腹痛不但用胃藥無效,而且呈持續性,基本沒有明顯緩解時間,用一般的解痙止痛劑難以奏效,常需麻醉藥。胰腺癌的疼痛還與體位有關,仰臥與脊柱伸展時疼痛加劇,夜間常使患者輾轉不眠,採取蹲下、前傾坐位、蜷膝臥位,可使腹痛減輕。
第二,出現黃疸,而沒有膽結石等疾病。胰腺癌病人90%有黃疸,黃疸多出現於腹痛發生3個月左右。
第三,體重減輕。胰腺癌雖隱祕,但其引起的消耗卻遮掩不了。約有80%患者有引人注目的體重減輕,在數月內體重可減輕30公斤,漸呈惡病質狀態。胃病患者因消化吸收障礙也會有體重減輕,但不會如胰腺癌這般明顯。
第四,近期出現的脂肪瀉或糖尿病突然加重。
監測高危人羣及時發現胰腺癌
目前的研究表明,胰腺癌存在着高危人羣,對其進行篩查和監測,能夠儘早發現胰腺癌,使早期診斷成爲可能。
胰腺癌的高危人羣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年齡大於40歲,有上腹部非特異性症狀的病人;(二)有胰腺癌家族史者,有人認爲遺傳因素在胰腺癌發病中佔5-10%;(三)突發糖尿病患者,特別是不典型糖尿病,年齡在60歲以上,缺乏家族史,無肥胖,很快形成胰島素抵抗者。40%的胰腺癌患者在確診時伴有糖尿病:(四)慢性胰腺炎患者,目前認爲慢性胰腺炎在一部分病人中是一個重要的癌前病變,特別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鈣化性胰腺炎;(五)內乳頭狀黏液瘤也屬癌前病變;(六)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合併有胰腺癌者高於正常人羣;(七)良性病變進行過遠端胃大部切除者,特別是術後20年以上的人羣,胰腺癌發病率升高1.65-5倍:(八)胰腺癌的高危因素有吸菸、大量飲酒以及長期接觸有害化學物質等。
治療需破解五大難關
胰腺癌的首選治療方法爲手術切除,但因多數不能早期發現而切除率低,切除率約爲5-15%。化療是綜合治療中重要的一環,較有效的常用藥物有健擇、5-fu、絲裂黴素、表阿黴素、環磷醯胺、卡鉑等。單純放射治療可以改善病人的臨牀症狀,特別是腹痛和背痛,但對延長晚期胰腺癌病人的生存時間作用有限。目前,胰腺癌的治療主要面臨五大難關:(一)一旦發現,多屬晚期,手術不行,化放療弊大於利,且大都效果較差;(二)嚴重的腹部疼痛與腰部酸脹感,所有癌性疼痛中,數胰腺癌疼痛最爲劇烈;(三)局部梗阻,嚴重的阻塞性黃疸;(四)很容易周邊轉移、浸潤,且上下左右均屬重要臟器:(五)消化道障礙。而破解的關鍵在於阻止癌瘤生長、止痛、消除或防範梗阻。
胰腺癌“稱王”,再次對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敲響了警鐘,可見,建立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已刻不容緩。
更多癌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