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神攝生即現代所說的心理衛生,是保護和增強人的心理以及形體健康的原則與方法。
精神意志活動化生於五臟精氣,但反過來精神意志在一定條件下的反作用,又能控制臟腑的功能活動,所以在《內經》的病因學中將精神意志列爲內傷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由於精神意志是致病的重要病因,所以充分發揮人的意志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成爲《內經》養生學說中防病和防止早衰的重要理論原則。
《內經》養生學說,對保養真氣,延緩衰老進程,是非常強調精神意志的調攝作用的,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的春三月“以使志生”,夏三月的“使志無怒”,秋三月的“使志安寧”,“無外其志”,以及冬三月的“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等等,都是強調人體意志在四時養生中的主導作用。又如《靈樞·本藏》篇所說:“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如果違反了上述調神的原則,尤其是情志過激,就會導致五臟氣機紊亂而發病。因此《內經》強調養生應當以調攝精神意志爲第一要務。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是以聖人爲無爲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內經》同時也強調調神與強身的統一。主張強身先調心,護形先護神。這是由於神爲身之主,主明則下安,“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單純的體育鍛煉、飲食營養、藥物滋補,主要是增強體魄,若更能注意精神調攝,才能頤養天年。
調神攝生的基本內容,《靈樞·本神》篇作了精闢的概括:“智者之養生也,必須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調神攝生的具體措施概括起來有:清靜養神、節慾保精、和情治氣、適時調神、氣功練神、修性怡神等方面。同時還須根據不同年齡、性別、生理條件、病理狀態等進行調養,尤其應注意病人、老人、婦女、小兒的心理衛生。
- Jan 16 Sun 2011 17:01
《內經》的調神攝生養生說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