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發病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大腸癌是起源於大腸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直腸癌和肛管癌,是最爲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專家指出:“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以及飲食結構的改變,大腸癌的發病率、發病部位以及發病年齡都在不斷的增高。”


  數據顯示,我國年均新髮結直腸癌病例達13萬,並以年均4%增幅不斷攀升,在上海及周邊地區已上升至癌症發病率的第二位,其中結腸癌的發病率更爲顯著,在大腸癌中所佔比例逐漸增大。最新統計顯示, 40歲以下的年輕人患結直腸癌的比例約佔結直腸癌總人數的20%。結直腸癌在上海市區男性中的發病率爲48/10萬人,在女性中則爲45/10萬人,這一發病率已接近西方發達國家。中國已進入結直腸癌高發地區的行列,這一疾病日益嚴重地威脅着人們的身心健康。


  雖然大腸癌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但是蔡三軍教授強調,大腸癌的發病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比如高蛋白質、高脂肪、低纖維素的飲食習慣,經常食用油炸、醃製食物,以及缺乏體育鍛煉都可能增加大腸癌的發病。另外,某些腸道疾病,比如腸道慢性炎症、息肉和腺瘤,血吸蟲性結腸炎與潰瘍性結腸炎等的病人容易患大腸癌。同時,對於家族成員中有人患過大腸癌者,直系親屬患大腸癌的風險較高,所以對於大腸癌的高危人羣,應該積極的進行定期檢查。


  大腸癌預防嗎?


  大腸癌是一種可以致命的疾病,所幸的是通過合理的措施可以有效預防大腸癌。最重要的是改變高脂肪、高蛋白質、低纖維素的飲食習慣以及早期發現大腸腺瘤等癌前期病變,通過積極的干預,阻斷癌變過程。對於大腸癌的高危人羣,應定期進行腸鏡的檢查。另外對於大腸癌的癌前病變應該積極的治療,80%以上的大腸癌是由大腸腺瘤轉變過來的。


  出現以下症狀的人羣應該注意大腸癌的存在,主要指便血、大便形狀改變以及大便習慣改變。便血是大腸癌最常見的臨牀表現,絕大多數患者大腸癌合併出血時,都不是單純的血便,而是表現爲膿血便和粘液血便。大便形狀改變:直腸、肛管腫瘤體積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常使大便外形發生變化,表現爲大便變細,變形等。大便習慣改變:主要是排便次數的改變,包括腹瀉、便祕、腹瀉便祕交替、排便不盡感、排便困難等。


  蔡三軍教授指出,其實早期發現大腸癌主要依賴於合理的篩查,而不是等出現症狀後再進行檢查。可將人羣分成三類,不同的人羣接受不同的篩查方案。一般人羣:指不是大腸癌發病高危的人羣,這類人羣我們推薦45歲以後可以開始接受大腸癌的篩查,平均每5-10年進行一次檢查,檢查的方法主要包括大便隱血和腸鏡。對於高危人羣,不包括有家族遺傳史的人羣,我們推薦40歲左右開始接受大腸癌的篩查,平均每3-5年接受一次檢查。有家族遺傳史的人羣:對於有家族遺傳史的人羣,我們建議儘早前往大的腫瘤中心就診,通過有經驗的臨牀醫生對家族史進行仔細的收集和一些必要的檢查,包括基因檢測,來判斷該人羣是否具有遺傳傾向。如果有遺傳傾向,則由臨牀醫生按照特定的遺傳性腫瘤的隨訪方案密切隨訪。如果沒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則按照高危人羣的篩查方案進行隨訪。


  大腸癌是一種可以治癒的疾病


  在過去的十年間,隨着科學的不斷發展,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取得了重大進步。結直腸癌的生物學特性,以及涉及腫瘤生成的遺傳學機制被更好地認識了。因此,人們可以更早期地發現病竈,可以利用分子遺傳學監測建立更完善的分期系統;提高手術技術,降低術後的死亡率和複發率;同時高效治療藥物的出現,使結直腸癌治療方案不斷更新,因而,患者的生存期更長,生活質量更高,甚至早期患者可以得到治癒。


  專家談到:“過去十年間,因爲引入了一些諸如樂沙定(奧沙利鉑)或伊立替康的化療藥物,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治療已經得到顯著改善。這使腫瘤緩解率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質量都得到了改善。”


  結直腸癌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研究MOSAIC“馬賽克”顯示,樂沙定(奧沙利鉑)在早期結直腸癌治療中的有效性。接受含有樂沙定(奧沙利鉑)治療方案的患者,早期結直腸癌死亡風險降低了20%。晚期結直腸癌的治療中,樂沙定聯合5-FU/LV的治療方案,使晚期患者生存5年的總機會達到9.2%,這一方案的5年總生存結果設定了轉移性結直腸癌一線治療的新標杆。


  最後,專家強調:在全身各個部位惡性腫瘤中尤其是消化道腫瘤中,大腸癌是治療效果最好的腫瘤之一。通過規範化的多學科綜合治療,可以進一步提高療效,使相當一部分大腸癌病人完全治好。因此,得了大腸癌的病人千萬不要灰心,不要放棄治療或延誤治療,一定要到正規的醫院特別是腫瘤專科醫院接受規範的治療。


更多癌症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