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愛吃,也愛養生。食療,在周初以來重食主義和養生理唸的背景下循序發展,萌芽於先秦,成形於漢唐,繁盛於明清。吃什麼,怎麼吃,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問題,同樣也是食療文化中一直探索的問題。


  食療到底是什麼


  關鍵詞:食物、藥物、食療


  近來,鋪天蓋地的養生熱潮,除了捧火諸多“神醫”,也捧紅了不少“食物明星”。當“食療”被一些所謂的專家“神化”爲包治百病的靈丹,並通過書籍、電視節目傳播出去時,普通的蔬果便成了患者眼中的“救星”。但不正確的方法不會“把病吃回去”,反而能“把病吃出來”。


  所以食療可不是簡單的按照電視、網絡上的方法,回家燉一鍋人蔘燉雞那麼簡單的事兒。食療的精髓在於醫藥學理論支持,不論是中醫傳統食療還是西醫食療都是需要相關理論指導。中國傳統食療是在中醫學和飲食文化的基礎上,利用飲食物及飲食方法來平衡、調和身體自身以及身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而西方食療是在西醫科學指導下,精確地分析使用飲食物中的特定化學成分達到營養和治療的目的。


  那些能當藥吃的食物


  關鍵詞:食物、藥用、用量


  衛生部在《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中給出瞭如下名單: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薊、山藥、山楂、馬齒莧、烏梢蛇、烏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龍眼肉(桂圓)、決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餘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蠣、芡實、花椒、赤小豆、阿膠、雞內金、麥芽、昆布、棗(大棗、酸棗、黑棗)、羅漢果、郁李仁、金銀花、青果、魚腥草、姜(生薑、乾薑)、枳椇子、枸杞子、梔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櫞、香薷、桃仁、桑葉、桑椹、桔紅、桔梗、益智仁、荷葉、萊菔子、蓮子、高良薑、淡竹葉、淡豆豉、菊花、菊苣、黃芥子、黃精、紫蘇、紫蘇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棗仁、鮮白茅根、鮮蘆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其中大家比較熟悉的如木瓜、百合、姜、棗及蜂蜜等等。舉個例子,生薑當食物用時,要遵從食物的原則:配菜時稍微放些去腥提鮮。當藥物用時,要遵從藥物的原則,比如受寒感冒的病人,可以喝點熱薑湯,但姜的用量和飲用次數就需要考量了。


  這樣想食療就錯了


  關鍵詞:治病、安全、毒性


  誤解1:病都能用食物治


  “藥食同源”不代表能吃的都是藥,也不代表病都能用食物治。食物的療效不及藥物那樣突出和迅速,很多疾病並不適合用食療。需要藥物治療的時候,一定要及時用藥,絕不能貽誤。


  誤解2:一個方子誰都能用


  在網上看到有人說某個食療方很有效,就想自己也試試,這樣其實很不靠譜。北京中醫藥大學營養學教研室周儉表示,中醫食療講究因人而異、辨證施治,即便表現出來的都是高血壓、糖尿病,可能每個人的病因都不一樣。更何況,每人的基礎體質也不一樣,比如說有人適合喝綠豆湯,有人一喝就拉肚子。


  誤解3:食療是絕對安全的


  很多人覺得,藥物多少都有些毒副作用,而食物是安全無毒的。其實,毒理學的基本原則是“劑量決定毒性”。無論食物還是藥物,只要其中的藥效成分多到一定水平,就有毒性。比如說,很多人喜歡生吃辣蘿蔔生吃,因爲辣蘿蔔中含有可抗癌物質芥子油,但吃多了就容易出現芥子油中毒。


  食療應該怎麼做


  關鍵詞:食療、原則、養生


  1.“食療”同時也得治病


  食療不能完全代替治療,看輕或看重都不好。


  2.因人而異來“吃飯”


  食療纔是地地道道的“個性化”。性別、年齡、體質不同,適合的方法也就不一樣。甚至,居住的地方不同,季節不同,適合的方法也不一樣。比如說,在南方可以吃一些辛辣食物祛溼,在北方可能就會一吃就上火。


  3.堅持到底纔是好


  食物之所以不是藥物,是因爲作用弱,其對身體平衡和生理功能的影響是緩慢而積累的北京中醫醫院副院長王國瑋教授曾說,養生是一種低調的奢華。它的奢華,在於很多人因各種原因走不到它的終點。疾病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治病、養身更是如此。


  結語


  關鍵詞:食療、理論、使用


  “食療”需要醫學理論指導,否則,即使是吃“能當藥吃”的食物也只是單純的 吃東西而已。至於適合所有人的“食療”方大概也是不存在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