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做錯了事情,就要學會認錯,就要道歉。可是對於小朋友們來說,道歉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爲他們不懂的自己做錯了,也不知道做錯事情要道歉。這時候,很多家長們會強迫孩子去道歉。其實,這種道歉的教育方法是不對的,讓孩子學會道歉,需要用對方法,趕快來學習一下吧。
媽網網友modernsue10分享:不要強迫孩子道歉
事件回顧:
今天天氣很好,帶寶寶到江邊玩沙,還沒走到沙堆位,看到一輛小車子。寶寶馬上興奮的跑過去,就在這一刻,聽到一位媽媽的聲音“兒子,你的車子還要不要,不然小弟弟玩了哦”。我想這位媽媽的意思大概是你不玩給小弟弟玩吧,可是孩子一聽了媽媽說的話,立馬跑過來伸手就往寶寶臉上抓,我站在旁邊都沒有反應過來。一看,上眼皮被抓破了,那位媽媽抓着自己的孩子狠狠的打了兩巴掌,然後讓孩子面向我們道歉,孩子只哭,話都說不出來,媽媽又開始打,就這樣反覆怕是僵持了有兩分鐘,我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對孩子說:“小哥哥,是不是因爲弟弟要玩你的車子,你不高興纔打弟弟的?”那孩子也不知道聽懂沒有,反正後來他媽媽讓他道歉他終於開口說話了“不錯”,他的意思是我沒錯,最後我走了,就看到那媽媽幫孩子擦眼睛,說着什麼就去玩了。本來兩個小朋友可以交個朋友一起玩的,現在只能走了。
案例解析:
1、強迫孩子的的道歉沒有意義
常常看到家長義正詞嚴地要求自己闖禍的小孩向“受害者”道歉。可惜大多數情況下,道歉的小孩根本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錯,只是迫於家長的威力,勉強爲之罷了。也有些孩子見勢不妙也會迅速而主動地道歉。但是這個孩子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說“對不起”在他眼裏是萬能靈藥、“免死金牌”。
2、讓孩子懂得道歉背後的道理
我理解孩子動手動腳的行爲。在孩子沒有學會語言表達的時候,行動是他們唯一表達自己意見的方式。所以在那小哥哥的立場來說,他自己是覺得沒錯的,而那位媽媽第一時間上來是體罰孩子,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了。而且想想,爲什麼我錯了事媽媽可以打我,而小弟弟做錯事我就不可以打弟弟呢,這樣會讓孩子很困惑。我想如果我是那位媽媽,我會第一時間去看看受傷的孩子,安慰一下,然後帶着自己的孩子來看看弟弟的傷勢,讓他知道嚴重性,一起給他們道歉,讓他看到媽媽道歉時的歉意,這樣孩子才能真正知道自己錯在哪裏,最後再教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動手打人是不對的。
3、讓孩子爲自己的行爲負責
小孩子的打鬧絕不是成年人認爲的“攻擊”。尤其對於男孩子而言,拳打腳踢是他們正常的社交行爲。即使到了成年,也常常能看到男性之間見面時相互給對方一拳的情形。男性更傾向於用肢體動作表達情感。寶寶也常常用打來表示他喜歡媽媽和爸爸,不喜歡別人動他的東西就推,看到喜歡的小朋友追上就伸手(其實是想抱),而且那位小哥哥到底是因爲見到新朋友高興而伸手還是因爲弟弟摸了他的車子而伸手,我們不得而知。不用看重孩子是否立即道歉。如何利用好孩子犯錯誤的機會,教導孩子對自己的行爲負責,是真正關心孩子成長的家長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