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患功血嗎?怎麼現在又惡變成宮頸癌了?”家住汕頭的34歲肖女士,因爲月經量增多,曾在當地醫院以“功血”疾病治療了一年半的時間,可隨着疾病持久未愈,肖女士只好來到廣州醫院進行檢查,可檢查結果讓肖女士大吃一驚,沒想到一直當“功血”治療的疾病,竟然被確診爲宮頸鱗狀細胞癌。專家表示,由於篩查和診斷及時,肖女士目前可通過規範化治療以及手術切除病竈,及時避免癌細胞的擴散。女性陰道不規則出血,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及時上正規的大醫院進行確診,不要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
陰道出血不正常,需及時就醫
據瞭解,肖女士兩年前開始出現月經量過多,頭一兩次時,以爲是過於勞累造成的,可持續了大半年還是沒有好轉,到當地醫院檢查, B超發現子宮內膜增厚明顯,醫生診斷爲功血,並進行治療。可斷斷續續治療了兩年,病情沒有好轉。同時,肖女士的經期開始出現越來越濃重的異味,夫妻生活時也偶爾有出血現象。
今年6月30日,肖女士來到廣州決定做一次詳細的檢查,最後被證實檢查發現患者宮頸增大約雞蛋大小,同時有糜爛及接觸性出血現象,取下部分組織送病理檢查,最終診斷爲:宮頸鱗狀細胞癌。
專家介紹說,月經乾淨後,在兩次月經中間出現的陰道流血,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生理性出血最常見是排卵期陰道流血,一般特徵是在少量出血期間多伴有輕度下腹疼痛不適。而病理性出血則要考慮是否患了宮頸糜爛、子宮息肉或者子宮頸癌。最特別的特徵是性交後出血,這是因爲性器官的接觸摩擦,使病變部位損傷、充血而造成的血液滲出。因此,女性朋友如果出現不正常陰道流血,不管其出血量多少及持續時間長或短,都不應該掉以輕心。不要誤以爲是月經失調,放棄去醫院檢查,一定要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排查宮頸惡變等惡性疾病可能。
定期HPV檢測,宮頸癌可防可治
導致宮頸癌的首要病因是高危型人乳頭狀瘤病毒(HPV),99%以上的宮頸癌患者由此導致。該病毒共有13種高危的HPV病毒株,其中兩種病毒株風險最高——HPV16和18,可導致70%的宮頸癌病例。
當前宮頸癌的初步篩查主要採用的是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巴氏塗片細胞學檢查於60年前面世,主要檢查的是宮頸細胞變異,而非是否有HPV感染。不過巴氏塗片必須擁有豐富經驗的實驗室人員進行操作,才能確保其準確性。近10多年採用液基細胞學檢測(TCT),提高取材、製片技術,使宮頸癌篩查陽性率提高了。同時近10年採用的高危型HPV基因檢測,可以進一步瞭解HPV感染情況,爲宮頸癌篩查多了一種手段。今年3月,美國癌症協會更新了宮頸癌篩查指南,建議女性宮頸癌篩查年齡從21歲到65歲,每三年一次細胞學檢查(巴氏塗片)。30-65歲婦女首推細胞學聯合HPV檢測,每5年一次,延長了篩查間隔時間。不推薦30歲以下婦女單用HPV檢測或聯合細胞學檢查。也不推薦65歲以上婦女進行宮頸癌篩查。
宮頸癌大多都有從“炎症”開始
宮頸癌的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十分重要,宮頸癌也是目前唯一可以做到早期發現的婦科疾病。一般說來,宮頸癌從早期的炎症發展到惡性的癌變需要6到8年的時間,如果很好地把握住這段時間,採用現代醫學手段是完全可以把癌前期病變檢查出來。發現愈早治癒率越高。有資料顯示,宮頸癌最開始的一期狀態,治癒率可以達到80%到90%;二期時是60%到70%;進入三期還能有40%到50%,但發展到四期只有10%了。所以有專家建議:30歲以上女性,最好一年能做1—2次婦科檢查。
宮頸癌大多都有從“炎症”發展爲“癌變”的過程。所以,女性當出現以下症狀時,一定要加倍注意:
●接觸性出血。表現爲性交後或便祕用力後,陰道分泌物(白帶)中混有滴狀鮮血,有時呈條絲狀,有時呈暗紅色。年齡在30歲以上,已生育過而夫妻生活在一起的婦女,突然出現性交後陰道點狀出血,應當作爲宮頸癌的早期信號加以重視。
●陰道不規則出血。表現爲兩次月經期之間的非經期性少量陰道出血和絕經後的陰道出血。前者易被視爲月經不調,後者易被看作是更年期表現。但這種不規則的陰道出血的確見於宮頸癌的早期,是病人的首發症狀。
●陰道分泌物異常。大多表現爲白帶增多,並伴有顏色和氣味的變化。白帶增多症狀一般晚於接觸性出血出現,超初是正常色味,漸漸變爲漿液性分泌物,晚期宮頸癌可有米泔樣或水樣白帶。
宮頸癌是可以預防的。比如做到潔身自好,避免性亂交;發現有生殖器官炎症(如宮頸炎、宮頸糜爛、陰道炎等),尤其是合併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時,要及時治療。這些都是有效的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