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物癖”這種病症確實有,但患者多數是成年人,常常是從青春期開始,而且是把無生命的物品作爲“性活動”的對象引起性興奮。“戀物癖”幾乎都出現在男性身上,所戀物品大都是女性的貼身衣物,如內褲、胸罩、高跟鞋、裝飾品之類的東西。小孩子只是對一些熟悉的物品比較喜歡,與“戀物癖”完全不是一碼事。家長誤認爲是“戀物癖”,主要因爲缺乏生活常識和生理心理的科學知識,對有關知識一知半解,僅憑道聽途說就對號入座。對小孩子身上出現的不大正常的現象,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要生搬硬套地與什麼病症聯繫在一起。



  最近有位家長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我女兒十歲了,卻還每天要抱着一個破舊的洋娃娃睡覺,這個娃娃很舊了,都破了,她卻一直當個寶,不僅每天抱着睡,而且一拿開還要鬧情緒,是不是不正常啊,我怕她會有什麼心理問題。”一位家長給本欄目打來電話,她說,聽說有種病叫“戀物癖”,懷疑自己的孩子是否得了這種病,是不是需要上醫院看看。



  和這位媽媽有相同遭遇的家長其實很多,這個話題僅僅在報社的辦公室裏就吸引了不少有孩子的同事參與討論,不少孩子每天晚上都要跟親愛的玩具一起睡覺,甚至平時吃飯、看電視都要和玩具粘在一起,讓他們“上癮”東西一般都是慣用的,比如浴巾、毛巾等日用品,或是動物、玩具等。



  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兒童心理學專家唐光正說,從醫學的角度上講,這樣的情況沒有“戀物癖”一說。一旦孩子開始長期對一件寵物愛不釋手、形影不離時,爸爸媽媽需要一定的重視,但不要大驚小怪,要仔細分析情況,比如這種癖好對她平時的生活、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性格的健康發展有沒有產生不良影響,如果沒有不良影響,不必太擔憂。一般這樣的孩子可能是缺乏一定的安全感,但並不一定是病態的,有的隨着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消逝,有的只是需要時間長一點。對有此傾向的孩子,家長要增加感情投入,除了用親情溝通外,可以多準備幾個“遷移載體”。一般來說,小孩子的注意力和興趣是不大穩定的,很容易轉移,只要循循善誘,完全可以糾正。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類似的物件,豐富孩子玩耍的對象,擴展孩子的視野,誘導孩子把注意力和興趣對象朝着更爲廣泛的方向發展。孩子特別喜歡的東西,如果不是有害的,一般不要採取粗暴的態度和強制的方式,因爲那樣會給孩子一種“暗示”,促使其和家長“較勁”,結果適得其反。



  唐醫師還建議,家長如果覺得孩子的行爲有奇怪的表現,可以試着和醫生或是心理輔導老師探討,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因此不能妄下結論。與醫生探討問題並不一定是在有病的時候,這種錯誤的觀念應該摒除。



  您還可以點擊瞭解更多“戀物癖”相關知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