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醒:母親對胎兒的優生是大有作爲的,從嬰兒生命的孕育到呱呱落地的280天時間,是孩子一生中最珍貴的時刻,父母應抓住這一時刻,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就領先一步。

  古代胎教六字訣

  古人所說的胎教,是指母體在妊娠期間爲給胎兒創造一個良好的胎內環境而自我採取的有關精神、飲食、生活起居等方面的有力措施,以使母子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古代胎教的主要內容包括6個方面:

  1.調

  調是調情志。妊娠是女性生理上經歷的一個特殊過程,在此期間,孕婦在生理上不僅要發生着系列的變化,心理上也會發生相應的反應,這種心理反應的集中體現就是孕婦的情緒的變化。祖國醫學認爲,胎借母氣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應,若有所逆,即致子疾。

  古人認爲:凡有孕之婦,宜情志舒暢,遇事樂觀,喜、狂、悲、思皆可使氣血失和而影響胎兒,這就是說,孕婦在懷孕期間要保持舒暢的心情,及時消除煩惱,而不要大動肝火,因爲這樣會導致氣不順,氣不順則孕胎不安,若長久氣不順,孕胎必受影響。《傅青主女科》中也有“大怒小產”的論述。

  由此可見,孕婦的情緒和心境對胎兒的生長發育有着很大影響,所以孕婦應該做到心情舒暢,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

  2.節

  節是節房事。房事,是指夫妻的性生活。雖然房事爲受孕懷胎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但受孕之後,則房事必須節制。《產孕集》對此論述道:懷孕之後,首忌交合。”也就是說,懷孕以後,首先要禁房事,這是由於孕婦伴有妊娠的不適,常有噁心、厭食、嗜睡、疲勞等不適反應,從而會導致自身及胎兒的營養不足,而且此時胎兒發育還不穩定。當然現在醫學觀點認爲,並不是整個懷孕期間都不能進行夫妻性生活。但是懷孕初期和末期的性生活以不進行爲宜。懷孕7個月以後,孕婦腹大身重,行動不便,此時胎兒又即將入盆,陰道受壓變短,此時行房事,則會造成難產或“生子多疾”。

  由此可見,孕婦在孕期的頭3個月和7個月後以應節房事,不僅能安胎養孕,還能防止流產、難產等。

  3.節

  此節指的是節飲食。胎兒的營養來源於母親,而母親的營養直接來源於飲食,所以母親飲食和營養的攝入對胎兒的生長發育有着直接的影響。

  《萬氏女科》中說:“婦人受胎之後,最宜忌飽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純平和之氣以養其胎,則胎之完固,生子無疾。”這就是說,孕婦的飲食要講求節制,既不能少食,又不能過食,特別不能飢一頓飽一頓、暴飲暴食。

  孕婦只有節飲食、多吃清淡平和的食物纔有助於養胎,孕婦若飲食失節,飢飽無度,嗜食重味,則易導致消化功能失常,影響胎兒發育。

  4.適

  適是適勞逸。按照傳統醫學的說法,人稟氣血以生,胎賴氣血以養,太逸則氣滯,太勞則氣衰。若勞逸失宜,舉止無常,攀高負重,則會致其胎心墜,甚而導致難產。

  因此,懷孕之後要有適宜的運動,使血液循環暢通,若好逸惡勞、好靜惡動,貪臥養嬌,使氣血不暢,易致難產。正確的做法大致爲5個月以前稍逸,5個月以後小勞。

  5.慎

  慎是慎寒溫。寒溫是指自然界氣候的冷熱變化。孕婦懷孕以後,由於生理上發生了特殊變化,極易受風、寒、暑、溫、燥、火的侵襲,尤其是遭受風寒侵襲之後,極易感染疾病,重則危及胎兒的生命。

  因此,孕婦注重懷孕期間的健康保護,慎起居,慎寒溫,對孕育一個健康的胎兒尤爲重要。

  6.戒

  戒是戒生冷。一般來說,懷孕以後,孕婦由於生理上的變化往往口味不佳,尤其喜歡吃一些生冷的東西,中醫認爲這是由於懷孕後陰血下注以養胎兒,致陰血偏虛、陽氣偏旺所致。殊不知,孕婦若貪戀生冷,便會導致脾胃受傷,嘔吐、腹瀉、痢疾等病症,既傷孕婦之身,又傷胎兒,不可不慎。

  溫馨提醒:整個孕婦衣着宜寬大合體,腰帶不宜緊束,以免氣血周流不暢而影響胎兒發育。這也是孕婦所應注意的事項。

  現代胎教的發展

  古代流傳的胎教,主要是讓孕婦在懷孕期間,始終保持心態平和、情緒穩定,使身體各器官保持良好的機能狀態,創造良好的胎內環境,從而有利於胎兒的正常生長發育。

  隨着現代醫學的發展,不少學者藉助現代科學檢測技術,如生理描記器、胎兒監護儀、B超、神經遞質的測定和心理測驗等,對生命在子宮內形成過程進行了大量的科學觀察,發現胎兒在子官腔內能對外界的觸、聲、光等刺激發生反應,爲直接胎教法的實施奠定了科學基礎。

  1.現代胎教理論

  現代的科學胎教理論,是在古代這種廣義的胎教基礎之上發展而來,更加注重對胎兒直接胎教的狹義的胎教實施。胎兒感覺功能和運動功能的初步建立,都爲胎教的實施提供了科學依據。

  目前,社會上流行的胎教,除了對胎兒的感覺、知覺的認識不清楚之外,對胎兒能否學習也模糊不清。神經生理學和心理學,早已用實驗科學地論證了,學習本質是大腦的條件反射的建立。條件反射是出生後在非條件反射基礎上,由外界給予的刺激信號與引起非條件反射的信號,多次結合共同作用於大腦,逐步建立起來的。至懷孕中期以後,胎兒雖然有了某些感覺,但受環境限制是無法建立包括學習在內的各種條件反射的。因此,把向胎兒輸送聲音的或光線的刺激認爲是早期教育,不僅缺乏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科學根據,而且,誤導人們忽視對正在發育的胎兒大腦保護。所以,現代的胎教並不是簡單的認爲胎教就是對胎兒的早期教育。

  給孕中期以後的胎兒以聲、光、觸摸的刺激,是希望通過適度的有效刺激,誘導與刺激相關的神經通路和大腦皮質中樞,使這些部位的大腦皮質神經細胞增長更多的樹突,以促進它們和周圍的大腦皮質神經細胞建立傳遞信息的突觸聯繫。使大腦與感覺、運動、思維、記憶等密切相關的神經網絡更豐富,有利於出生後的智力開發。這實質上是在產前對胎兒大腦生長發育的一種來自於環境的促進。它和在胎兒大腦細胞生長的劇增期所給予的營養促進,共同組成了“產前促進”的內容。

  以“環境促進”爲科學本質的胎教,是建立在行爲、學習、記憶的神經分子生物學基礎之上的。

  首先,神經分子生物學角度的一些科學研究,證實了學習的本質是信息在大腦的儲存過程,而記憶則是從大腦的信息儲存中提取。許多醫學科學研究證明:長期記憶被編碼在大腦皮質神經細胞(錐體細胞)的連接上,並非在大分子特別是RNA上,長期記憶的結構基礎在於錐體細胞之間的突觸的改變(而非全腦的解剖結構上的改變),即神經元之間的突觸結構的改變。強烈的限定的突觸活動,可增加突觸的功效,反覆多次的刺激可導致興奮性突觸後電位升高6倍。

  綜上所述,可知人的大腦皮質大腦皮質神經細胞樹突和樹突棘的發生發展及大腦皮質神經細胞之間突觸建立的多少,和一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