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爲長夏的主氣,有內溼、外溼之分。外溼多因氣候潮溼、涉水淋雨、居處潮溼所致。長夏溼氣最盛,故多溼病。內溼是疾病病理變化的產物,多因嗜酒成癖或過食生冷,導致脾陽失運,溼自內生。

 中醫認爲,溼爲陰邪,好傷人陽氣,尤其是脾陽。由於脾臟喜燥而惡溼,一旦受損,則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氣機不暢。具體表現爲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臨牀可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口淡無味、胸悶想吐、大便稀溏,以及水腫等病症。

溼邪性質和致病
(1)溼性重濁:溼邪犯表,則令人頭重身困,四肢酸楚;若溼滯經絡,流注關節,則關節痠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不移;若溼流下焦,則小便混濁、不利,大便溏泄,或下利膿血,甚至婦人帶下黏稠腥穢等。

(2)溼性黏滯:
這一特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溼病症狀多黏膩不爽,如患者表現爲小便不暢,大便黏滯不爽等;二是反映在病程上,遷延時日,纏綿難愈,如風溼病、溼溫病。

(3)溼爲陰邪,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溼邪黏滯,留滯於臟腑經絡,常常阻遏氣機,使氣機升降無能,出現胸脘痞悶、小便短澀、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狀。

夏季當防溼邪侵
      對於溼,現代科學用溼度來表示,是指空氣中的含水量和物體潮溼的程度。一般來說,對人體適宜的溼度是40%~60%,當氣溫高於25℃時,適宜的相關溼度爲30%。秋天,天氣涼爽,溼度適中,人會精神倍增;而夏季三伏時節,由於高溫、低壓、高溼度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後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慾不振,甚至易引發胃腸炎、痢疾等病症。鑑於此,夏季防溼當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飲食原則易清淡:中醫營養學認爲,長夏的飲食原則易清淡,少油膩,要以溫食爲主,應“溫暖,不令大飽,時時進之……其於肥膩當戒”。也就是說,長夏的飲食要稍熱一點,不要太寒涼;亦不要吃的大多,但在次數上可稍多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可多食用冬瓜、綠豆芽、小白菜、苦瓜之類的清熱食物以及薏苡仁、芡實和赤小豆等膳食。

 (2)居住環境忌潮溼:防止溼邪侵襲,在居住環境上就要切忌潮溼。中醫認爲“溼傷肉”,即感受溼邪易損傷人體肌肉,如常見的風溼關節炎等症。因此,在長夏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風、防潮、隔熱,如果室內過於潮溼,空氣污濁,不僅傢俱、衣物發黴和長毛而損壞,還能損傷人體陽氣。有些國家對兒童風溼病的研究證明,50%以上的患兒,是由於住在潮溼的屋內而引起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