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白色病變包括由於各種因素影響所致之外陰部皮膚及黏膜的不同程度變白及(或)粗糙、萎縮的狀態。1975年國際外陰病研究會改稱“外陰白斑”爲“慢性外陰營養不良”,並根據其組織病理變化的不同而分爲增生型營養不良(包括無非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兩類)、硬化苔蘚型營養不良、混合型營養不良(亦包括無非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兩類)三種類型。該病是婦科常見的慢性疾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以40~50歲尤爲多見。外陰瘙癢爲本病主要症狀,搔抓可造成局部破潰與感染而出現燒灼感、疼痛、流液。增生型皮膚增厚似皮革、粗糙,或有鱗屑、溼疹樣改變,表面顏色多暗紅或粉紅,夾雜有界限清晰的白斑塊;硬化苔蘚型皮膚或黏膜變白變薄,甚至裂開,陰道口萎縮者可致性交痛;混合型是在外陰萎縮的基礎上又有增厚的斑塊或疣狀增生竈。各型均以病檢爲主要診斷依據。

     西醫治療可內服維生素A、B2 、B6 及魚肝油等;局部用藥以止癢、消炎、潤膚和改善局部營養爲目的。用藥應依據病理類型,如增生型可用膚輕鬆、氫化可的鬆等軟膏塗擦;硬化苔蘚型給予1%~2%丙酸睾丸酮魚肝油軟膏;混合型則用丙酸睾素軟膏與可的鬆軟膏合用或先後使用。氦氖激光照射對硬化苔蘚型有一定療效。

    本病一般屬中醫“陰癢”、“陰蝕”等病證範疇。其發病機制,常因肝腎陰血不足,不能滋養陰器,血虛生風化燥,而致陰部奇癢難忍;或因脾氣虧虛則氣虛血少,不能滋養陰部,脾虛又可生溼,流注於下,形成氣血不足而溼濁停滯的虛實夾雜局面;或因溼熱內盛,熱蘊陰部肌膚而致陰癢陰腫;久病人絡,氣血運行不暢而成淤滯,與溼濁相互膠結,而見苔蘚、奇癢、乾裂諸候,且經久難愈。治療當結合病因病機,或滋養肝腎,養血熄風止癢,或清熱利溼,祛風止癢,或活血化淤軟堅,或健脾祛溼殺蟲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