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上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這是說,心情安靜、心平氣和,則精神收藏,精力充沛。相反,心煩浮躁、情緒不安、焦慮緊張,則精氣就會消耗,甚至最後耗竭消亡。《黃帝內經》從醫學的角度提出了靜神防病的思想,如在其《黃帝內經•素問》裏說:“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清淨,一般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因神氣清淨而無雜念,可使真氣內存,達到心神平安的目的。
抑目靜耳
眼耳爲人體五官之一,是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其功能受着人的精神主宰和調節。目清耳靜則是說神氣內守而心不勞,若目馳耳躁,則神氣煩勞而心憂不寧。老子曾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此即是說亂視雜聽,則會使耳目過用不清,而耗傷神氣。《老老恆言•燕居》說:“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目之所致,心亦至焉。”說明了目視累心動神及靜神必先抑目的道理,當然,目不可以不視,耳不可能無聽,關鍵在於不要爲了滿足私慾而亂視妄聽,使神氣不寧。
凝神斂思
《醫鈔類編》裏說:“養心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形全。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當然,這種凝神斂思、保持清靜的養生方法,並不是無知無慾、無理想、無抱負,不是人爲地過於壓抑思想和毫無精神寄託的閒散空虛,因而它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懶漢思想絕不相同。從養生學角度而言,神貴凝而惡亂,思貴斂而惡散。凝神斂思是保持思想清靜的良方,反之,正如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裏所云:“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
多練靜功
靜功是氣功的一種,包括練意和練氣兩方面的內容,相當於古代的靜坐、吐納、調息、服氣等方法。其中的調心,即是調理精神狀態,以達到促進神氣入靜的作用。故枟黃帝內經枠中說:“呼吸精氣,獨立守神。”這裏的神氣內收,即是靜功的結果。枟養生四要枠也說:“人之養生,曰打坐,曰調息,正是主靜功夫。但要打坐調息時,便思要不使其心妄動,妄動則打坐調息都只是搬弄,如何成得事。”可見,靜功是以靜神和調氣爲主要目的的一種鍛鍊方法,而靜神又是氣功鍛鍊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常練靜功有清靜神氣的作用。
【貼心提示】
“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黃帝內經》所強調的修養原則及其靜養心神的調攝方法,不僅具有心理衛生保健的防病治病效應,而且還具有顯著的養生強壯、延緩衰老的作用。譬如對於工作繁忙,精神一直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的人來說,忙中偷閒,靜坐或閉目養神片刻,頗能消除疲勞,重新振作精神。而對於心胸偏狹,善猜疑嫉妒,或思想煩悶,鬱抑寡歡的人,則能經常反思內省,加強恬靜虛無的思想修養,守神靜養,日久也有清心滌慮、舒暢胸懷的作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