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脊膜瘤在椎管內侷限性生長,包膜完整,與硬脊膜緊密附着,有較寬的基底。瘤組織不侵入脊髓實質,而僅壓迫其上。腫瘤血運來自蛛網膜或硬脊膜的血管供應且比較豐富。大都爲單發,多發者很少見。瘤體一般不大,多呈扁圓形或橢圓形,腫瘤組織結構較緻密硬實,切面呈灰紅色。有時腫瘤基底部有鈣化砂粒,瘤體內出血壞死較少見。脊膜瘤大都位於硬脊膜內,少數位於硬脊膜外,啞鈴狀較少見。有人報告脊膜瘤44例,其中42例位於硬脊膜內,僅有1例位於硬脊膜外,另1例呈啞鈴狀,位於硬脊膜內、外。顯微鏡下檢查:脊膜瘤的組織結構和顱內腦膜瘤大致相同。有以下三種類型:

1.內皮型 腫瘤是由多邊形的內皮細胞嵌鑲排列而成,有時可見有漩渦狀結構。腫瘤細胞分化良好。此種類型脊膜瘤,多起源於蛛網膜內皮細胞。

2.成纖維型 腫瘤是由梭形細胞交錯排列組成,富有網狀纖維和膠原纖維,有時可見有玻璃樣變。此種類型脊膜瘤,多起源於硬脊膜的纖維細胞。

3.砂粒型 砂粒型脊膜瘤,是在內皮型或纖維型的基礎上,有散在多數砂粒小體。

 

脊膜瘤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脊膜瘤通常發生在硬膜附近的神經根周圍的蛛網膜帽狀細胞,這可以解釋脊膜瘤多位於側方的原因。脊膜瘤亦可起源於軟膜或硬膜的成成纖維細胞,提示可能起源於中胚層組織。

(二)發病機制

脊膜瘤與神經鞘瘤和神經纖維瘤鑑別較困難。腫瘤位於胸段背側,矢狀位腫瘤上下徑大,腫瘤內出現鈣化應多考慮脊膜瘤。腫瘤位於枕大孔區時也應考慮脊膜瘤可能性大。若腫瘤引起椎間孔擴大,沿椎間孔向椎管外生長時,則應考慮神經纖維瘤或神經鞘瘤。

 

脊膜瘤可以併發哪些疾病?別名:馬尾神經腫瘤)

脊膜瘤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脊膜瘤爲良性腫瘤,完全切除後,預後良好。

脊膜瘤如進行手術治療,可能出現以下併發症:

1.硬脊膜外血腫 椎旁肌肉、椎骨和硬脊膜靜脈叢止血不徹底,術後可形成血腫,造成肢體癱瘓加重,多在術後72h內發生,即使在放置引流管的情況下也可發生血腫脊膜瘤的症狀,治療,預防,檢查。如出現這種現象,應積極探查,清除血腫,徹底止血。

2.脊髓水腫 常因手術操作損傷脊髓造成,臨牀表現類似血腫,治療以脫水、激素爲主,嚴重者可再次手術,開放硬脊膜。

3.腦脊液漏 多因硬脊膜和肌肉層縫合不嚴密引起,如有引流,應提前拔除引流管。漏液少者換藥觀察,漏液不能停止或漏液多者,應在手術室縫合瘻口。

4.切口感染、裂開 一般情況較差,切口癒合能力不良或腦脊液漏者易發生。術中應注意無菌操作。術後除抗生素治療外,應積極改善全身情況,特別注意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的補充。

 

脊膜瘤應該如何預防?

無特殊。

脊膜瘤應該如何治療?

脊膜瘤屬於良性脊髓腫瘤,手術切除治療效果良好。有的病人雖已出現脊髓橫貫性損害,但腫瘤切除後,脊髓功能仍可能恢復。與顱內腦膜瘤相比較,脊髓脊膜瘤較少出現骨性破壞,缺乏大的靜脈竇和動脈分支供應,可輕輕牽拉腫瘤遠離脊髓,進而保護好脊髓組織。硬膜外靜脈叢在腹側較爲豐富,並隨腹側面脊膜瘤的生長而擴大,在手術中這些血管出血時止血常較爲困難。脊髓背外側腫瘤可以通過牽引硬膜邊緣遠離脊髓,切除腫瘤起源處的局部硬膜將獲得腫瘤全切除。對位於側方及腹側面的腫瘤,位於腫瘤表面的蛛網膜層應切開,這樣將便於從腫瘤表面進行分離腫瘤的兩極,用少許棉片置於腫瘤周邊,減少血液進入蛛網膜下腔,然後對暴露的腫瘤表面進行電凝,減少腫瘤血管及其體積。對較大的腫瘤通過電凝腫瘤中央,分塊切除之,然後再將與脊髓相粘連的腫瘤囊壁仔細分離,進而切除之,最後對硬膜基底部底腫瘤進行切除,對硬膜受累部分予以電灼,達到充分切除。用胸背筋膜予以修補硬膜。用溫的生理鹽水將蛛網膜下腔的血塊及壞死物沖洗乾淨。對於受壓變形的脊髓組織處的蛛網膜粘連,可予以鬆解。這些操作可能有助於防止術後併發症,如脊髓栓系、蛛網膜炎、遲發的脊髓空洞形成及腦積水等。極少數脊膜瘤通過椎間孔神經根硬膜袖套長出椎管外,形成啞鈴狀。切除腫瘤的技術同前切除神經鞘瘤技術,在此水平處切斷受累神經根很少引起功能障礙。對硬膜基底部的處理是脊膜瘤治療中最有爭議的,切除腫瘤起源處的硬膜,並以胸背筋膜修復之,或在原位擴大電凝灼範圍,均爲治療過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