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告訴你胎教的真相
胎教誤區
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再聰明一點,因此把寶寶的智力開發提前到了胎兒時代,然而“胎教”真的會得到想象中的效果嗎?所有關於胎教的說法就一定都是對的嗎?到底需不需要胎教了呢?下面請專家告訴你答案……
糾正關於胎教的幾個錯誤觀念
拍打“胎教”?
有人建議,當胎兒踢肚子時,母親可輕輕拍打被踢部位,然後再等第二次踢肚。胎兒再踢,母親就再拍打。每天早晚兩次,每次3~5分鐘。據說,生下來的寶寶在聽、說和使用語言方面都能獲得最高分,有助於孩子的智力發展。
專家告訴你真相:
從剛生下來寶寶的生活狀態我們就可以瞭解到,小寶寶除了要吃東西填飽肚子睜開眼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就連大小便他也可以閉着眼完成。
對新生的寶寶你會早晚兩次每次3~5分鐘地去拍打他嗎?而且,當他還在腹中的時候,胎動並不是閒來無事在和你做遊戲,他可能是伸個懶腰,或換個睡姿。你對他的拍打很容易引起他的煩躁不安,這並不能起到胎教的作用。
音樂“胎教”?
在一些“胎教”課上,你肯定這樣地記錄着:懷孕5個月時進行音樂胎教。每次5~12分鐘,6個月後,每次20分鐘,一天1~2次。連音箱擺放的位置都有講究,放在1米左右處,揚聲器對着腹部,分貝在65~75。不僅胎兒聽,準媽媽也得精神集中,一起投入。
專家告訴你真相:
用聲音來刺激胎兒,無非是想對其生長發育產生積極影響。而實際得到的結果是胎兒的聽力閾值下降了。音樂通過母體的傳遞,被胎兒的聽覺神經感受到時已不再是原有意義上的和諧的旋律與節奏,而只是一個單純的物理聲波,是有害的噪聲,它有可能對胎兒造成易干擾和易激惹性。也就是說,本來給胎兒一定音量的聲音才能引起他的反應,而現在,一個比原來音量還要低的聲音就能引起他的反應,表面上看起來,胎兒變得伶俐了,但實際上,是胎兒得不到安靜的環境,神經變得緊張了。
婦產科專家提醒:
現在常推廣的“胎教”方法,都是從聽覺、視覺、觸覺方面對胎兒進行刺激。而聽覺、視覺和觸覺這些都是生理學參數,並且,現在所發表的各種論文,其中所採用的實驗都是生理學實驗。沒有臨牀醫療實踐的科學結論。所以準媽媽們不能盲目地相信和遵循這些“胎教”方法。
難道就真的不需要胎教了嗎?答案是肯定的。其實,保證給胎兒提供最安靜舒適的生長環境;讓胎兒攝取到豐富的營養,就是最好的胎教!
良好的胎教需要做到以下十條:
1、男、女雙方來自不同的家庭環境和背景,兩人一定要對“新生命”的來臨有共識和周全的準備。
2、瞭解雙方家庭中每一分子的心情;因爲婚姻不是個人的事,更何況是孕育下一代。
3、均衡營養的飲食。
4、在安靜、舒適的環境中受孕;放鬆自己、燈光要柔和,製造幸福的氣氛。
5、保持愉快、平穩的情緒,在家人的祝福和關懷中享受將成爲母親的幸福。
6、有規律生活,避免感冒。
7、聽音樂:胎兒在五至七個月時聽覺和發育正成長中,音樂有助於心智發展。
8、胎談:用愛關心胎兒,和他談話、打招呼、看樹、看花,並且告訴胎兒今天是幾月幾日等等。
9、適度的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提供胎兒適當的營養和健康成長的氣氛,對腦部發育成長十分有效。
10、建立屬於母體與胎兒的母子理想國,學習庭園盆景,或學習黏土製作,捏塑一個想像中的孩子的臉龐,或帶着胎兒一同欣賞美的事物等。
注:本文爲太平洋親子網編譯文章,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