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12日第54屆美國血液學年會(ASH)在亞特蘭大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2萬餘名血液病學專家雲集與此,分享血液學臨牀治療和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
血液病治療新亮點
今年的大會有一系列搶眼的臨牀試驗結果展示給大家。ASH主席、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大學血液病學系主任、醫學教授阿曼德·基汀博士表示,亮點一:更少治療,更佳療效。此次大會上,有數個報告都印證了這個主題,即採用新治療方案較低劑量的藥物治療可以獲得更佳治療效果。其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意大利血液學專家展示的一項研究: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可以不用化療,而用全反式維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聯合治療。據瞭解,APL是非常惡性的疾病,目前常規的治療是通過ATRA+化療,治癒率能達到80%,但由於使用化療,病人副反應較重,新的治療方法省去了化療,病人的副反應也隨之改善,並且生存率不低於化療組。
大會的另一個亮點是:難治性患者的新治療方案。大會上公佈的一項命名爲MM-015研究中,發現接受MPR-R(來那度胺+馬法蘭+潑尼鬆來那度胺維持)治療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無進展生存期與MP組(馬法蘭+潑尼鬆安慰劑)患者相比有明顯延長,並且二線治療使用來那度胺爲基礎的化療方案的患者獲得了更長的生存時間。
血液腫瘤有20多種
2003年,白血病和淋巴瘤協會副主席喬治·達爾曼在給美國參議院基金專款委員會提交的致詞中說,血液腫瘤“對於所有美國人都是一種嚴重的健康風險”。近年來,儘管血液惡性腫瘤的診斷和治療已取得進展,但其發病率還在上升。
血液腫瘤是從一個血細胞轉變爲惡性細胞開始的。世界衛生組織將影響血液中一種或多種成分的血液癌症分類爲20多種。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最常見和最熟知的血液惡性腫瘤。一些公衆瞭解較少的血液腫瘤,例如多發性骨髓瘤(MM)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MDS),往往是癌症相關性發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美國得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白血病部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科負責人吉列爾莫·加西亞·馬利龍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目前血液腫瘤發病年齡沒有明顯改變,疾病人數增多主要與人們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醫學診查技術的提高、人口壽命明顯延長等多種綜合因素有關。隨着治療技術的進步,很多血液腫瘤的治癒率也升高,目前慢性髓細胞白血病(CML)、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已經能達到80%—90%。
可怕的多發性骨髓瘤
今年71歲的當·懷特是位馬拉松愛好者,他的足跡遍佈美國50個州。讓人驚歎的不僅是他的高齡,而是他還是一名血癌患者。九年前的一天,他感覺背部不舒服,原本以爲是背部拉傷,結果細心的醫生發現他患上了多發性骨髓瘤(MM)。由於診斷及時,並給予積極有效的治療,老人在醫生的鼓勵下,繼續跑起了馬拉松,人生也因此改寫。
懷特先生是幸運的,但很多和他有同樣疾病的人,命運截然不同。在我國,多發性骨髓瘤初診時的誤診率高達近70%,僅有30%的患者生存可以超過5年。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無法治癒的血液惡性腫瘤,可影響骨髓中白細胞、紅細胞和幹細胞的生成。目前,多發性骨髓瘤在我國的發病已經超過急性白血病,位居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二位。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白血病中心主任王建祥教授告訴記者,多發性骨髓瘤早期很難發現,不少病人是在發病半年後才逐漸出現症狀的。當病人出現骨痛、貧血、反覆感染等症狀時,他們往往會去骨科、大內科、腎內科就診,造成初診時誤診率很高,往往會耽誤治療,有時甚至會耽誤半年之久。
王建祥教授說,其實在血液科確診多發性骨髓瘤並不難。一是骨髓穿刺,看有沒有異常的瘤細胞;二是抽血,看看有沒有分泌異常的球蛋白。有條件的醫院還可以進一步做免疫分型、細胞遺傳學檢查。
在新確診的MM患者中大約有10%—30%的患者對化療無響應。即使對初始治療有響應的患者,幾乎所有均會復發。新型藥物,包括免疫調節劑和蛋白酶抑制劑,已顯示在難治性MM患者中要優於傳統療法。王建祥教授說,新葯如來那度胺,不良反應較少,耐受性良好,在家就能口服治療,省去住院化療,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
作爲新一代免疫調節劑的代表藥物,來那度胺具有獨特的雙重作用機制,激活T細胞、自然殺傷(NK)細胞等免疫細胞,增強其分泌細胞因子和腫瘤殺傷介質的功能,提升患者免疫反應,也可藉由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來抑制腫瘤的血管生成,並可直接進行腫瘤殺傷作用而發揮非免疫系統調節作用,減輕患者的腫瘤負荷,具有很強的抗腫瘤作用。在新型治療方法的幫助下,有的患者甚至可“帶病生存”達10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