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便祕,是啥原因?小孩子便祕不是小事,家長應該瞭解小兒便祕的原因,並且督促孩子養成正確的排便習慣。小兒便祕容易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造成脫肛和懼怕大便的情緒。小兒便祕找對了原因,就能給孩子打開方便之門。
小兒便祕的原因
4歲以上的小孩子消化系統逐漸成熟,加上吃的食物已經和大人的接軌,所以排便的次數也應該是1天1-2次,不應該出現幾天都沒有大便的情況。而家長如果發現孩子總是2天才拉一次,也要警惕孩子便祕的可能。
1、飲食失調,纖維素攝入不足
小孩子吃飯挑三揀四愛吃肉,已經成爲通病。而愛吃肉,不吃蔬菜;吃零食,不吃正餐,這些都讓小孩缺乏纖維素,而纖維素能幫助腸胃蠕動。粗纖維可增加食物殘渣,刺激腸壁,促進腸道蠕動,使糞便易於排出。
寶寶的飲食應注意多種營養的合理搭配,加多水果和含纖維較多的蔬菜,如梨子、胡蘿蔔、白菜、菠菜、芹菜等。另外應適當吃些粗糧如玉米粉、小米、麥片等。
2、不愛喝水
多喝水可以刺激腸道的蠕動並軟化大便,因此,便祕的人應特別注意吸取足夠水分。現在的寶貝大多不愛喝水,尤其是不愛喝白開水,而總是想喝各種甜味飲料、碳酸飲料。
應該讓寶寶養成每天早起一杯水的好習慣,這樣有助於清腸,也能讓寶寶養成早上大便的好習慣。
3、缺乏運動
寶貝平日的鍛鍊很重要,因爲肢體活動的同時,也可以促進腸道的蠕動,加強腸道動力性,便於寶貝大便的排出。缺乏運動的寶貝相對於活躍的寶貝,通常排便較困難一些。
便祕的孩子,更應該加多運動,特別是多練習加強腹肌的動作,簡單的蹲、身體往前、後彎曲或是轉腰的動作,可以扭轉到腰部肌肉,有助於喚醒懶惰不肯動的腸子。
3、隱忍不發,惡性循環
剛剛入托或入學的寶貝在陌生的環境中經常發生緊張,生活的適應能力較低,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加之貪玩不及時去排便。久而久之,就使便意受到抑制,大量的大便長久撐脹直腸,水分被吸收近幹,排便就變得困難疼痛。
一般在飯後,最容易產生排便反射,可讓寶貝在飯後坐盆。時間長了,寶貝到了時間就會排便。對於大一些的寶貝,媽咪和老師可隨時提醒他們大便。
嬰兒便祕的原因
1、沒有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該排便時,孩子還在玩耍,抑制了便意,久之使腸道失去了對糞便刺激的敏感性,大便在腸內停留過久變得又乾又硬。
2、飲食不足
嬰兒飲食太少,經消化後產生的殘渣少,自然缺乏大便。牛奶中糖量不足也可使大便乾燥。
3、食物成分不當
食物中含多量蛋白質,而碳水化合物、纖維成分少,也容易造成便祕。另外愛喝牛奶的孩子,相對喝母乳的孩子來說,更容易發生便祕。
4、腸管功能不正常
缺乏運動或患佝僂病、營養不良等都可使腸肌鬆弛,缺乏對糞便的推動力。另外,肛門裂、肛門狹窄、先天性巨結腸等都可引起便祕。
對於小兒便祕的治療,首先查明便祕的原因,根據病因,採取治療措施。同時,改善飲食,訓練排便習慣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