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傷寒的病原體有三種:①副傷寒甲的病原體爲副傷寒甲桿菌,或稱副傷寒甲沙門菌;②副傷寒乙的病原體爲副傷寒乙桿菌,或稱副傷寒乙沙門菌;③副傷寒丙的病原體爲副傷寒丙桿菌,或稱副傷寒丙沙門菌。以上三種桿菌分別屬於沙門菌屬中A,B,C三羣,均可按噬菌體分型方法進行分型。各種副傷寒桿菌均有“O”和“H”抗原,其中副傷寒丙桿菌還兼有“Vi”抗原。在自然條件下,副傷寒桿菌一般只能感染人類。

(二)發病機制

傷寒病早期(第1周以內),特徵性表現尚未顯露,應與下列疾病相鑑別:

1.病毒感染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亦可有持續發熱、頭痛、白細胞數減少,與早期傷寒相似。但此類患者起病較急,多伴有上呼吸道症狀,常無緩脈、脾大或玫瑰疹,傷寒的病原與血清學檢查均爲陰性,常在1周內自愈。

2.瘧疾 各型瘧疾尤其惡性瘧疾易與傷寒相混淆,但瘧疾每天體溫波動較大,發熱前伴畏寒或寒戰,熱退時多汗,脾較大質稍硬,貧血較明顯,外周血及骨髓塗片可發現瘧原蟲。用有效抗瘧藥治療迅速退熱,抗生素治療無效。

3.鉤端螺旋體病 本病的流感傷寒型在夏秋季流行期間極常見,起病急,伴畏寒發熱,發熱呈持續型或弛張型,與傷寒相似。患者有疫水接觸史,眼結膜充血,全身痠痛,尤以腓腸肌疼痛與壓痛爲著,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等;外周血白細胞數增高,血沉加快。進行有關病原、血清學檢查即可確診。

4.急性病毒性肝炎 急性黃疸型肝炎的黃疸前期有發熱、全身不適、消化道症狀、白細胞減少或正常,不易與傷寒相區別。但此病患者每於病程第5~7天出現黃疸,體溫亦隨之回覆正常,肝大壓痛,肝功能明顯異常,可通過病毒性肝炎血清學標誌檢查而確診。此外,傷寒併發中毒性肝炎亦每易與病毒性肝炎相混淆,但前者肝功能損害相對較輕,有黃疸者在黃疸出現後仍發熱不退,並有傷寒的其他特徵性表現,血培養傷寒桿菌可爲陽性,隨着病情好轉,肝大及肝功能較快恢復正常。傷寒病的極期(第2周)以後,須與下列疾病相鑑別。

5.敗血症 部分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症須與傷寒相鑑別。此症可有膽系、尿路、腸道等原發感染竈,發熱常伴有寒戰、多汗,有出血傾向,不少患者早期可發生休克且持續時間較長,白細胞雖可正常或稍低,但常伴核左移。確診須依靠細菌培養。

6.粟粒型肺結核 發熱較不規則,常伴有盜汗、脈較快、呼吸急促、發紺等,有結核病史或有與結核病患者密切接觸史。X線攝片可見肺部有粟粒狀陰影。

7.布魯菌病 有與病畜接觸或飲用未經消毒的牛、羊乳或乳製品史。長期不規則發熱,發作時呈波浪熱型,有關節、肌肉疼痛及多汗。血清布魯菌凝集試驗陽性,血及骨髓培養可分離到布魯菌。

8.地方性斑疹傷寒 起病較急,高熱常伴寒戰,脈快,結膜充血和皮疹。皮疹出現較早(第3~5天),數量較多,分佈較廣,色暗紅,壓之不退,退疹後有色素沉着,病程約2周。白細胞數大多正常,血清變形桿菌凝集反應(外-斐反應)陽性;血液接種豚鼠腹腔可分離出莫氏立克次體。

9.結核性腦膜炎 部分傷寒患者因嚴重毒血癥可兼有劇烈頭痛、譫妄、昏睡、頸抵抗等虛性腦膜炎表現,容易與結核性腦膜炎相混淆。但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多伴有其他臟器結核,雖有持續發熱但無玫瑰疹與脾腫大,頭痛與頸抵抗更顯著,可伴有眼球震顫、腦神經癱瘓等,未經抗結核特效治療病程逐漸加重副傷寒的症狀,治療,預防,檢查。腦脊液檢查符合結核性腦膜炎改變;腦脊液塗片、培養、動物接種可發現結核桿菌。

10.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症 本病的病理特點是單核-巨噬細胞系統中組織細胞呈異常增生和浸潤。臨牀表現複雜多變,有時主要表現爲發熱,肝、脾腫大和白細胞減少,加之傷寒的骨髓片中有時可出現組織細胞增多和吞噬現象,故易相混淆。但本病病情進展較快,有明顯的貧血、出血症狀;血片和(或)骨髓片有特異性惡性組織細胞和(或)多核巨組織細胞,增生的組織細胞形態不一,並可吞噬紅、白細胞及血小板;外周血象出現顯著的全血細胞減少。抗菌藥物治療無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