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城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徐有憲教授表示:實施早期教育在時間上有一定的要求,特別是對於像聽、說、讀、寫這些和語言能力相關的學習,只有在孩子長到5-6週歲的時候教他,纔是和孩子的成長過程相適應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所謂適期教育。

  韓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申宜真教授也對早期教育感到極爲憂慮。她在臨牀過程中目睹的早期教育帶來的危害,可以說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去年僅僅在漢城新村聖佛蘭思醫院,因爲父母極端的養育方法所導致的前來接受治療的、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兒童就達700名之多,佔兒童心理科患者總數的1/3左右。

  申教授認爲:在孩子1-3歲這個時期,他們的大腦的確在飛速地發展。但是如果因此就希望使用一些人爲的手段對他們的大腦進行開發,那麼這樣的想法非常危險。她還警告說:在孩子還非常幼小的時候,就強迫他們學習的話,很可能會增加他們的暴力傾向。同時,由此產生的各種壓力還會對他們的大腦造成損傷。

  徐有憲教授強調說:對於父母來說,最爲重要的是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不急躁,使孩子能夠自發地學習。

  中央大學幼兒教育系的李原英教授也認爲:如今,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們沒有一定的信念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他說:父母們千萬不能掉進以早期教育爲名,故意地造成父母們的不安感,從而試圖牟取利益的各種從事教育事業的公司及其他各種機構的商業陷阱裏。

  漢城大學醫學院神經精神學系的趙守千博士說:重要的是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觀察和關心。當孩子到了對某些事物感興趣的時候,做父母的非常自然地給他們以這方面的刺激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

  直接的體驗性教育也非常重要。徐有憲教授指出:在兒童時期,玩就是一種直接的體驗,就是一種十分有價值的學習形式。孩子們喜歡的遊戲可以促進他們大腦的發育,相反強制教育則是記憶力的天敵。

  申教授說:在兒童時期,如果可以充分地發揮孩子們的好奇心的話,就可以使他成爲一個學習非常優秀的孩子。在孩子長到五歲之前,與其教他們電腦,讓他們讀書,還不如讓他們和同齡的孩子們在一起盡情地玩耍、畫畫、做各種各樣的遊戲。父母給他們創造這樣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延世大學社會學系的韓惠清教授通過現代社會遭遇的動機危機現象,指出了未來教育的方向。她還解釋說:在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動機之前,父母就不斷地向他們提供這提供那的話,以後孩子很可能會成長爲一個既不想得到什麼,也不想成就什麼的兒童。因此,父母要通過和孩子們一起爬山、一起做遊戲、一起做飯等這些日常事務和體驗,向孩子們提供可以讓他們感到成就感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enhao8 的頭像
    cheenhao8

    健康小屋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