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給廣大網友帶來的文章是關於呼吸內科相關的常見疾病信息,希望本篇文章能夠幫您解決所遇到的健康方面問題、能夠有所收穫,那就是對公益健康知識網站長最大的肯定和鼓勵,祝您身體健康! 

螺菌病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滅鼠是最重要的措施,防止被鼠或其他動物咬傷。與鼠有接觸的實驗工作人員應注意防護,戴手套。萬一被咬傷除局部治療外,應立即注射青黴素預防。

 

螺菌病應該如何預防?

(一)治療

1.病原治療 小螺菌對青黴素極其敏感,劑量爲青黴素40萬~80萬U/d,分2次肌內注射,療程爲7天。用藥後易發生赫氏反應,應引起注意,宜從小劑量開始。如療效欠佳或有併發症者,如心內膜炎,劑量應加大爲1200萬~1500萬U/d,療程爲3~4周。如對青黴素過敏可選用鏈黴素、紅黴素、頭孢菌素類等。

2.局部治療 局部治療雖不能防止本病發生,但對防止繼發感染甚爲重要,咬傷部位應立即用0.02%呋喃西林或0.2%依沙吖啶溶液沖洗溼敷。

(二)預後

自抗生素應用以來,遷延不愈者已不多見。病死率下降,併發症也隨之減少螺菌病的症狀,治療,預防,檢查。

(別名:雞螺旋體病,小螺菌鼠咬熱)

潛伏期1~30天,平均14~18天。

起病常常在已愈的原咬傷處又出現疼痛,腫脹發紺以至壞死,可形成水皰,其上覆以黑痂,下面逐漸形成硬結下疳樣潰瘍。局部淋巴結腫大,有壓痛,常伴有淋巴管炎。同時有寒戰高熱,體溫可迅速上升達40℃以上。在體溫上升時伴有頭痛,全身乏力、肌痛、關節痛。儘管關節疼痛,但無關節腔滲液。嚴重者可有嘔吐、腹瀉、便血和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如譫妄、昏迷、頸強直等全身中毒症狀。約50%患者出現皮疹,典型出疹多由咬傷處開始,而後波及四肢及軀幹。面部及掌跖處較少。皮疹形態多異,多爲暗紅色或紫色的斑丘疹,呈橢圓形,邊界清楚,基底較硬,不痛不癢可融合至數釐米大小。偶有玫瑰疹或蕁麻疹呼吸內科的常見疾病。經3~5天后,隨體溫下降,症狀消失,皮疹隱退。間隔3~7天后,體溫又復上升,上述症狀及皮疹再現。如不經治療可反覆發作持續3~8周,極少數患者可反覆發作達1年以上。大多數經多次反覆發作後,症狀逐漸變輕,熱型也不規則,以至診斷困難。

未經治療其病死率達6%左右。由於長期發作,常合併有其他併發症,如心內膜炎、腦膜炎、心肌炎、肝炎和腎小球腎炎、貧血、附睾炎、胸膜滲出和脾腫大。自抗生素應用以來,遷延不愈者已不多見,病死率下降,併發症也隨之減少。

臨牀診斷主要依據鼠咬史及其特有的臨牀症狀,如迴歸熱型高熱,局部硬結性潰瘍,淋巴結炎,淋巴管炎以及皮疹。確診還有待動物接種找到病原菌。

 

螺菌病應該如何治療? 

螺菌病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螺菌病

(一)發病原因

小螺菌鼠咬熱(spirillary rat-bite fever)由小螺菌感染引起。現代醫學對該病的認識始於1831年。1839年由Elives報告3l例,1887年Carter在印度家鼠血中首先發現了小螺菌病原體。1925年日本二木等人從該病患者局部腫大的淋巴結中亦發現此菌,分泌物注射大鼠致其發病,曾命名爲鼠咬熱鉤端螺旋體(Leptospiral morsus-muris)飲食健康注意事項。

此菌爲一種棒狀而僵硬的螺旋形微生物,無莢膜及芽孢,革蘭染色陰性,菌體長約3~6μm,寬0.2~0.6μm,多數具有兩三個粗而規則的迴旋,亦可達4~5個迴旋,一端或兩端有鞭毛,暗視野下見運動迅速,可循其長軸旋轉,亦可通過鞭毛前後穿行。小螺菌爲需氧菌,目前人工培養尚未成功。實驗室常以鼠類腹腔接種方法分離此菌。小螺菌外界抵抗力較弱,對酸敏感,55℃ 30min即被殺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