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父母都有"望子成龍"的願望。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家長往往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千方百計給孩子創造受教育的環境和發展智力的條件,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對發展幼兒智力的玩具、圖書,更是認爲多多益善。可是,令人困惑的是,有時卻事與願違。有位年輕的爸爸告訴我:孩子看到小夥伴有電子琴,也吵着要,但買回來後才兩三天,便丟在牆旮旯裏了;孩子的屋裏,玩具、積木、畫板、小火車……可以說應有盡有,光是圖書就足可以開個小小的閱覽室了。可是,孩子對這些簡直沒有什麼興趣。於是,年輕的爸爸感嘆了:"唉,我花了那麼大的代價,可他就是沒有一點長性。"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由於孩子的興趣不穩定、無長性,也可能是因爲家長只是爲孩子創造了物質上的條件,而忽視了對孩子的引導。除此以外,年輕的家長不妨分析分析,孩子是不是得了智力"厭食症"呢?

  所謂“智力厭食症”,是指兒童在求學時期由於灌輸了過多的知識,對大腦產生了不良刺激,從而使孩子的求知興趣減弱的現象。

  孩子在飲食上的厭食,家長都很注意調整,然而孩子的“智力厭食症”卻往往不爲家長所注意。

 爲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智力發展環境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凡事都有個度,只有符合孩子心理發展特點的智力刺激, 才能爲孩子所接受,才能對孩子的智力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德國醫生內特爾認爲,在智力培養中過多的智力刺激,使刺激處 於飽和狀態,也會使孩子出現求知活動中的“厭食症”。即對求知缺乏興趣,求知慾減弱,從而妨礙了智力活動的發展。因此 ,家長在給孩子智力刺激時,也要注意刺激的數量、程度。

  需求是興趣、動機形成的前提,適宜的刺激可促使需求的產生。因此,在選擇圖書、玩具時,應從孩子的需要出發, 不在於多,而在於適宜,使孩子形成比較穩定的興趣。給孩子講故事是較好的智力刺激,但也有個藝術問題。德國大文豪歌德 的母親在給小歌德講故事時,每次總是在最關鍵的地方停下來,讓他自己去想像故事是怎樣發展的,第二天再給他講下去。這 樣一方面培養了歌德的想像、判斷、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使歌德產生了一種迫切瞭解故事發展的心理需求。而有的家長在給 孩子講故事時則缺乏這種藝術,不管孩子反應如何,講了一個又一個,使孩子對故事由興趣濃厚到乏味,甚至成了孩子的催眠 曲。還有些家長,則不分場合、地點,動輒給孩子來點“智力刺激”,甚至吃飯之前,還讓孩子必須算出算術題才能吃。試想 ,孩子看着香氣誘人的飯菜,因爲算不出題而吃不上飯,他對計算還會有興趣嗎?這種不分場合、地點,不從孩子需要出發所 給的“智力刺激”,對孩子實在是害多益少。
  專家指出,在給孩子智力刺激時,一定要注意適度和適時,從培養孩子的需要入手,講究方式和方法,避免孩子出現智力厭食。專家分析,孩子沒有常性可能有很多原因,家長爲孩子創造了很多物質上的條件,卻忽視了對孩子的引導,從而使孩子患上智力厭食。幫助孩子創造一個好的智力發展環境是必要的,但凡事都得有個度。在智力培養中,過多給予被動刺激而造成集中、飽和的狀態,會使孩子出現求知活動中的厭食症。專家建議,家長在給孩子刺激的時候,要注意刺激的數量和程度,使他們在求知和學習中保持一定的飢餓感,這纔有利於激發孩子的求知興趣和積極性。如家長在講故事時,可以在最要緊的地方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去想像後續故事,第二天再給他講下去。這樣一方面有利於培養其想像、判斷和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孩子產生一種迫切瞭解後續故事的心理需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