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牀營養支持經過近30年的研究和實踐,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腸外營養(PN)和腸內營養(EN)的臨牀效果已逐漸被循證醫學證實,臨牀醫師對腸外營養和腸內營養的瞭解也更加全面。


  進展期胃癌患者多存在營養不良,接受全胃切除的患者因消化道重建手術創傷大、術後禁食時間長,營養狀況普遍不佳。因此,在圍手術期對這類患者實施合理的營養支持對其順利康復至關重要。


  營養支持的適應證


  用歐洲腸外腸內營養學會(ESPEN)2002年提出的《營養風險篩查》(NRS 2002)評估患者的營養風險,對積分高於3分者給予營養支持。有證據表明,術前1~2周的營養支持可減少術後感染性併發症的發生,改善患者預後。對術前即開始接受營養支持的營養不良患者,術後應繼續給予營養支持。對因併發症術後7~10天仍不能恢復正常飲食的患者,也應給予營養支持。


  術前營養支持


  由於胃癌患者術前存在消化道功能紊亂,術前營養支持應根據患者情況,採取腸內+腸外營養支持模式。


  圍手術期營養支持


  推薦在手術中放置經腹壁空腸造瘻管。雖然有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顯示,全胃切除術後早期腸內營養最早可以在術後6小時開始,但多數中心和醫師達成的共識是從術後1~2天開始。術後第1天起逐漸增加用量,約在4~5天內過渡到全腸內營養。輸入速度開始應控制在20ml/h,之後可逐漸增加,維持時間一般不少於12h。出現不良反應(如腹痛、嘔吐、腹瀉等)時,應及時減慢輸入速度或間斷輸入,甚至停止腸內營養。


  由於人們認識到維持腸道功能的重要性,因此,腸內營養在很多國家得到了應有重視和合理應用。在我國,雖然很多醫師都知道當腸道有功能時,應採用腸內營養的,但在實踐中,仍有濫用腸外營養的現象存在。


  盲目的TPN會增加住院花費,還可能導致併發症發生率上升。相比之下,腸內營養在術後早期是更合理的選擇。許多很有說服力的證據顯示,腸內營養和TPN對改善胃腸手術後轉歸和減少感染性併發症發生具有相似的效果。


  全胃切除患者對早期腸內餵養(EEF)耐受良好,只發生輕微和可逆的併發症。即使在術後早期、腸功能未恢復時,腸內營養也可作爲這些患者術後營養支持的首選途徑。


  免疫營養支持


  近年來,對創傷後營養代謝支持與免疫反應相關性的研究顯示,儘管臨牀給予創傷後患者充分的腸外或腸內營養,患者的細胞和體液免疫反應仍較遲緩。


  加入一些免疫營養素(如谷胺醯胺二肽、精氨酸、ω-3多不飽和脂肪酸等),可顯着改善接受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的轉歸,包括縮短住院時間、降低醫療花費、減少術後的感染性併發症發生等。因此,添加免疫增強營養素的營養支持,對於創傷後,特別是腫瘤術後(如接受全胃切除的進展期胃癌)患者,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