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是指不含蔗糖(甘蔗糖和甜菜糖)、葡萄糖、麥芽糖、果糖等的甜味食品,但是無糖食品應含有糖醇(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麥芽糖醇、甘露醇)等替代品。既然國際慣例都如此令人困惑,市面上的“無糖食品”毫無疑問更是混亂,主要集中表現在四個麻煩。
表現一:號稱“無糖食品”的產品裏面,很可能含有澱粉水解物類作爲甜味來源,也就是澱粉糖漿、果葡糖漿、麥芽糖之類。這些糖漿升高血糖、變成能量的效率,未必會比蔗糖慢多少。
表現二:既然無糖食品必須要有甜味,裏面自然要加甜味劑。但是,如果加糖醇和低聚糖,顯然成本會比較高。於是,我國大部分產品都轉向了高效甜味劑,特別是合成甜味劑,比如安塞蜜、甜蜜素、糖精、阿斯巴甜等。
但是,問題不是替換一個配料那麼簡單:這些東西的甜度是蔗糖的幾百倍,那麼比如原來的配方當中,100克產品要加40克蔗糖,現在只需要加零點幾克甜味劑就夠了,用什麼來湊體積呢?一般來說,用來做填充的不是澱粉,就是澱粉水解物,比如糊精之類。這些東西既和白糖一樣會快速升高血糖,又和白糖一樣容易令人發胖,對於糖尿病人和減肥者來說,一樣是大麻煩。
表現三:沒有加入糖,並不等於某種食品對人有好處。哪怕是既不升高血糖也不變成熱量的高效甜味劑,也有刺激食慾、促進肥胖的作用。它們本身沒有營養價值,應用於食品當中,甚至可能帶來額外的麻煩。比如國外報道,部分消費者對阿斯巴甜敏感,不僅限於苯丙酮尿症患者;還有一些消費者對“三氯蔗糖”這種高效甜味劑不耐受,吃了之後引起從頭痛到思維模糊等各種不良反應。那些被許多人看好的糖醇類,也未必全是優點,因爲大部分糖醇過量攝入都可能引起腹瀉,少數腹瀉效應雖小,吸收後從尿中排泄出去也會加重腎臟負擔。
其實現在很多所謂“無糖”食品,不過是沒有放白糖而已,絕對不意味着對血糖控制有利,更不意味着對減肥有利。
表現四:也是最糟糕的一點,很多人正是因爲某種食品標記“無糖”,就放縱自己吃掉這些本來營養價值不高的食物和飲料。各種打着“無糖食品”旗號的產品,支持了他們喜好甜食、喜好甜飲料、喜好高度加工食品的不健康飲食習慣。
要想遠離肥胖,控制血糖,最好的飲食方法還是少吃任何人工甜味的食物,多吃粗糧豆類薯類,用天然質地的新鮮水果來替代甜食和甜飲料,千萬不要把希望寄託在什麼無糖、低糖食品上。生活中注意加強身體鍛鍊,注意飲食健康比什麼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