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現大腸癌?
目前,診斷大腸癌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直腸肛門指檢。在中國有50%以上的大腸癌發生在直腸,而80%的直腸癌屬於中低位,直腸肛門指檢就可以檢查出來。
2、糞便檢查。糞便潛血試驗對本病的診斷雖無特異性,但方法簡便易行,可作爲普查篩選手段,或可提供早期診斷的線索。
3、鋇灌腸X線檢查。病變在乙狀結腸上段或更高位置者,須進行X線鋇劑灌腸檢查。普通鋇灌腸X線檢查對較小的大腸癌容易漏診,最好採用氣鋇雙重造影,可提高放射學診斷的正確率,並顯示癌腫的部位與範圍。
4、腸鏡。最明確的檢查方法,分爲纖維結腸鏡和乙狀結腸鏡。
大腸癌最新手術方法
大腸癌的治療提倡早發現,早治療,發現疾病後及時治療是最基本的原則。隨着醫學技術的發展,早期發現的增加,目前人民醫院大腸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經超過60%。
現階段大腸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爲首選,而手術的主要發展趨勢是保肛和微創。探查中如發現已有癌轉移,但病變腸曲尚可遊離時,原則上即將大腸癌切除,以免日後發生腸梗阻。另一方面,癌腫常有糜爛、滲血或伴有繼發感染,切除後能使全身情況獲得改善。對有廣泛癌轉移者,如病變腸段已不能切除,則應進行造瘻或捷徑等姑息手術。
低位直腸癌的微創保肛治療
以往直腸癌手術後往往需要造瘻,對患者來說壓力很大,保肛治療是一個大趨勢。目前張主任博採衆長,採取4種新術式用於大腸癌患者。
1.經腹、會陰聯合手術爲患者保肛。在保留肛門外括約肌的基礎上進行原位肛門再造,患者通過一定的訓練能保留肛門的功能。該術式最佳狀態時能爲腫瘤距離肛門齒狀線2~3釐米的直腸癌患者保肛。
這個手術對患者的要求比較高,適合60歲以內,腫瘤分期早,對大小、位置、分化程度等都有一定限制。還有患者體型不能太胖。
2.手助腹腔鏡手術。這種手術方式比開腹創傷小,比單純腹腔鏡適應症廣泛,對有開腹經驗的醫生來說操作容易,能夠切除的範圍大,適用於各種結、直腸腫瘤患者,尤其是病情複雜的患者,看得清,取得淨。
3.經肛門局部切除。適用於早期的、距離肛門比較近的、小於2釐米的腫瘤。
4.經肛門內鏡下切除。經肛門內鏡顯微手術是微創手術,適用於早期腫瘤和大的息肉,通常採取黏膜下切除,帶少量肌層。這種術式位置低的時候效果好,操作容易。
結腸癌的手術通常與位置有關,根據不同部位採取左半結腸切除、右半結腸切除、腸段切除、全結腸切除等不同術式。
輔助治療:大腸癌根治術後,仍有約50%病例復發和轉移,主要是手術前未能發現隱匿轉移竈或術中未能將病竈完全切除。因此在手術切除前,可先行全身化療或進行腸腔內化療阻止癌細胞擴散,殺傷和消滅癌細胞。術後繼續化療,有可能提高根治術後的5年生存率。
中晚期病人不能手術時,酌情採用冷凍、放療、生物治療、中醫中藥等,減少病人痛苦。
哪些人要小心大腸癌
年齡因素:50歲以後的人最好每年查一次腸鏡。
家族遺傳:如果某人的一級家屬,比如說父母,得過結、直腸癌的,患此病的危險性比普通人羣要高8倍。
基因遺傳或缺陷: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暢癌等都是由於相應的基因發生突變導致的。
結腸炎性病變誘發:某些結腸疾病如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可能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機會。
大腸息肉誘發:大部分結、直腸癌是從小的癌前病變發展而來,其中絨毛樣腺瘤息肉更容易發展成癌。
專家提醒:要特別注意排便習慣改變,如果以往一天一次,現在一天多次或幾天一次;以前排便很快,現在變慢;以前是正常軟便,現在便祕或排稀便;氣味改變,形狀改變等等,如果發現這種情況,很可能是腸道問題,做個大便潛血實驗或腸鏡檢查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