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娟是一位年輕媽媽,平素甚少生病。在一次婦科檢查中,醫生告訴她:“你的子宮頸有糜爛現象。”隨即,醫生爲她作了宮頸刮片的防癌檢查。


  “這怎麼可能呢?我一向挺講究衛生,作風正派,身體又沒有什麼不適,咋就子宮頸糜爛了呢?”娟娟一頭霧水,一臉愁容,茶飯不思。在等待結果的日子裏,她憂心忡忡,忐忑不安,尤其是想起單位裏年僅34歲的同事,因宮頸糜爛合併早期宮頸癌而作了子宮全切,更是膽戰心驚。她接連幾天夜裏都做噩夢,夢見下體潰爛、流膿,慘不忍睹。


  “糜爛”之名不恰當


  青春期以前,幾乎所有女孩子的宮頸表面都是平滑的,呈淺粉紅色,其表面由幾層鱗狀扁平上皮細胞覆蓋。但青春發育期之後,受卵巢分泌性激素的影響,或婚後性生活的刺激,不少人的鱗狀扁平上皮細胞漸漸被另一種細胞(柱狀上皮細胞)所取代,而柱狀上皮很“薄”,僅爲一層細胞,其下方的微血管網就明顯地露出來,看上去呈一片紅色。


  長期以來,醫學上將子宮頸外口變紅現象稱爲“糜爛”,其實,該命名並不太恰當。因爲上述情況下的宮頸外口呈紅色,只是由女性體內性激素水平所決定的,大多數屬正常生理現象。生過孩子的婦女,約一半以上都存在這種所謂的“糜爛”,但這並不意味着組織發生了糜爛變化,僅僅是宮頸表皮細胞改變而已。


  此外,在剛出生的女嬰中,約1/3者宮頸也有“糜爛”現象,原因是女嬰的宮頸受從母體“帶過來”的性激素刺激所致。但隨後,這種“糜爛”會漸漸自行消退。而邁進更年期門檻的婦女,隨着卵巢衰竭,性激素分泌減少,宮頸表面紅色外觀會重新恢復到青春期前的淺粉紅色,這樣,宮頸“糜爛”就不治自愈了。


  不必憂慮,但要定期檢查


  一週後,娟娟拿到宮頸塗片細胞學檢查報告:輕度宮頸糜爛,塗片細胞檢查正常。醫生耐心地對她說:“輕度宮頸糜爛,但塗片檢查正常,你又無任何不適症狀,糜爛僅是組織上的一種良性改變,不必擔憂,也無須治療。”


  不過,已婚婦女最好每年作一次宮頸塗片檢查,如若連續2~3年檢查都正常,可每隔2~3年再檢查一次,因爲早期宮頸癌的子宮頸外表變化與宮頸糜爛十分相似。


  鏈接:炎症所致的宮頸糜爛


  宮頸組織富集血管和腺體,管腺一旦阻塞或感染,極易造成子宮頸發炎。確實也有部分宮頸糜爛是因炎症感染而引起的,但多伴有白帶增多、膿性臭味或血性白帶,以及下腹部墜脹痛或接觸性出血等症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