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往往與節氣有着莫大的關係。現在正處於孟春時節,根據祖國傳統醫學理論,孟春時節是萬物生發的季節,氣候變化以風爲特點。此時天氣由寒轉溫,草木生髮萌芽,萬物復甦,人類的新陳代謝也開始變得活躍起來。人體內以肝、膽經脈的經氣最爲旺盛和活躍。在此提醒各位,一年之計在於春,對於疾病的預防,應該趁孟春時節提前有針對性地養護五臟,爲健康未雨綢繆。

  暖溼天氣宜養生

  立春節氣的到來,意寓了冬季已進入尾聲,即將春回大地,天氣轉暖,冰雪融化,萬物復甦。此時的季節特點是:轉暖氣候使得大地水分蒸發快,氣候變得異常乾燥,人體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咽喉疼痛、流鼻血、眼發澀、皮膚乾燥和發癢等症狀,加之乾燥的氣候會大大削弱人們肺髒的防禦功能,從而誘發各種呼吸道疾病,如流感、肺炎、哮喘等。

  孟春時節,還要注意“倒春寒”,雖然立春後陽氣逐漸上升,但積聚了一季的陰寒之氣仍佔據主要地位,初升的陽氣尚不足與其抗衡,冷暖氣候博弈交替,天氣依然寒涼,故不要過早地脫去冬天的棉衣,應多捂一段時間,待陽氣逐漸壯大,天氣衡穩變暖時,再脫去棉衣感受和煦的春暉。

  養肝健脾很重要

  中醫認爲春季是肝膽陽氣升發之季,肝膽氣升發不足,或是肝膽氣升發太過都會引起氣機失調。因肝膽互爲表裏,肝氣要藉助膽經才能舒達外泄,如肝膽經絡不通,氣血不暢,肝膽升發不足,就會出現一些肝膽鬱滯(鬱熱)的症狀:如口乾口苦、頭目暈眩、煩躁易怒、頭痛、痛經、脅肋脹痛等;而肝精血不足,肝膽氣升發太過,甚至陽氣上擾,則會出現肝陽上亢的表現:血壓增高波動明顯、眩暈加重、腰痠、下肢無力、頭重腳輕、肢體震顫等,這也是春季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原因之一。故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當養肝疏肝,和調氣血。

  五行中,肝屬木,木易克土,而土應臟腑,則爲脾胃,故肝膽氣滯,或是肝膽火旺就可能克伐脾胃,造成消化系統病變的發生,如慢性膽囊炎急發、膽石症、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潰瘍、急性胃黏膜病變等。這也是春季各種肝、膽、胰腺、胃腸疾病易於復發的原因。故防止春季消化系統疾病的復發,當舒達肝膽,和調脾胃。

  肝主情志,肝體陰而用陽,肝血不足或是肝鬱化火,都可以導致神經精神系統疾病的發作,如偏頭痛、睡眠障礙、癲癇、抑鬱症、狂躁症、精神疾病等,故情緒波動較大,常有心情抑鬱、易於驚惕、心情煩躁、易於激動發脾氣的人,就要在春季養肝血,舒達肝氣,以防止此類疾病的出現。

  自古素有脾胃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之說,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更有古籍記載,“土氣爲萬物之源,胃氣爲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爲先”。春季正是健脾養胃的重要時節,如肝膽之氣橫逆,克伐脾胃,脾胃受損,則養生也就無從談起。

  結合體質來養生

  春季養生,主要是養肝健脾爲主,但要如何去養,就要結合本人的體質情況進行。如肝血不足的人羣,精血虛者,陰不斂陽,陽氣升發太過,昇陽之時可更傷陰血,故容易出現入睡困難、夜寐多夢、心煩易怒、頭痛頭暈的情況,此時當以養肝血柔肝爲主。據《素問.藏氣法時論》記載:“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所以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要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肝木生髮太過,當食酸甘之味,如枸杞、甘草、山藥、桑葚、百合、酸棗仁、黑豆、天麻等。可以做些西芹百合、荸薺甘蔗石榴汁、銀耳紅棗蓮子羹等養肝柔肝之物。如陰血虛甚肝陽上亢者,當用平肝潛陽之物,如鱉甲、龜、牡蠣等,以起到斂陰潛降的作用。

  如肝氣鬱滯,肝氣不得升發,情志抑鬱者,當食辛散行氣之品,如鬱金、佛手、玫瑰花、茉莉花、陳皮、青皮、紫蘇梗、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香椿等以舒達肝膽之氣;肝火盛者當多食清泄肝火之品,如菊花、槐花、薄荷、蛇膽等;肝膽氣逆已克伐脾胃,造成脾胃虧虛者,當補甘味以養脾土,可多食甘草、茯苓、薏米、陳皮、山藥、芡實、黨蔘、白朮等健脾之物。

  除了飲食,情志養生也很重要。春季陽氣升發,肝氣鬱滯之人就要多聽暢快豁達的音樂,以順應肝氣;而肝火亢盛的人,就要聽一些沉靜肅降、寧心安神的音樂,靜心養氣,使心氣平和,肝火得消,使肝氣不橫逆。即令太過者收斂,使不及者舒達,從而脾胃得養,讓脾胃運化功能正常,達到健脾的目的;只有情志相適,加上飲食的調養,疏肝健脾的功效纔會顯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