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女孩左側胸腔長滿腫瘤,把左肺壓得像樹葉一樣薄,氣管壓成一根細條
她有一隻“魔術手”:左手時粗時細;她有半張“冰山臉”:左臉從來不出汗;她的左肺被胸腔裏的腫瘤擠壓成一團,大約只有她自己的拳頭大小,和樹葉一樣薄;她的氣管上部已被擠扁,歪在左側鎖骨處。她叫怡怡,今年6歲,家住金陽。
從怡怡1歲起,她的父母便發覺了女兒的不對勁,漫漫5年求醫路,一直沒能找到怡怡的病根。直到不久前,貴醫附院白雲分院的小兒外科專家通過一張CT片找到了怡怡怪病的根源。
女孩求醫5年 照CT終於找到病因
據貴醫附院白雲分院副院長石家齊教授介紹,怡怡自生下來有知覺後,左上肢就時而變粗時而變細,且左顏面部從不出汗。“她爸媽都是醫生,覺得女兒的情況很奇怪,這些年來輾轉帶着她到各地的大醫院求診,可是一直沒有明確的診斷結果。”
石家齊說,很多醫生都被女孩脖子上長的兩個小包塊影響判斷,認爲女孩的病是這兩個包塊在作祟,可是對包塊進行了穿刺後,卻查不出病因。
今年7月中旬,怡怡的父母帶着她到貴醫附院白雲分院求診。該院的小兒外科副主任醫師陳剛是個全方位的專家,他利用多年經驗判斷後認爲,假如不是脖子上出了問題,就應該是胸腔裏長了腫瘤,並建議做胸腔CT進一步檢查,但是此決定讓女孩的父母很不理解。
“我們能夠理解他們作爲家長的心情,這麼多家大醫院都沒有查出原因,現在做胸腔CT,他們覺得是多此一舉。”石教授說,經過耐心勸說,對方答應了讓孩子做CT。
然而,檢查結果卻把醫生和女孩的父母都嚇了一跳。“患兒的左胸部已經被腫瘤擠滿了。”陳剛說,患兒頸部出現的包塊也是其胸部的腫瘤向上發展而形成的。
腫瘤長期擠壓 氣管變成細條 手術成唯一治療方法
“既然確定了病因,就可以對症下藥了。”陳剛指着怡怡的CT片告訴記者,經過6年的生長,這個位於頸根部和上胸腔連接位置的腫瘤,已經將怡怡的氣管壓成一根扁平的細條,還將氣管擠歪在左側鎖骨位置。
腫瘤只有通過手術才能取出。陳醫生說,一般手術麻醉是採取病人平躺插管的方式,但是麻醉後病人身體肌肉會鬆弛,氣管給氧不夠,就會造成呼吸循環不暢。在怡怡氣管被擠壓的情況下,再進行插管的話,就會進一步壓迫氣管,無疑是堵住了唯一的出氣通道。
“這是我們面臨的第一道坎。”陳醫生告訴記者,以前外省就有過類似的病例,可是最終就因麻醉關過不了而放棄手術。爲此,麻醉科、ICU、神經外科、耳鼻喉科等科室進行會診,最終決定採取側臥的方式對患兒進行麻醉。
切斷5根肋骨揭開左胸 醫生掏出4枚腫瘤
解決了麻醉問題後,採用何種方式開胸,成了手術遇到的第二道難題。
常見的開胸方式是沿着肋骨縫隙間的肌肉進行,但是怡怡的腫瘤太大,生長位置又連着頸部、胸部、頭部等人體血管最爲集中的地方。
在8月1日的手術中,陳剛順着孩子的左邊肋骨開刀,沿着左胸下方的肋骨一直切到左邊鎖骨處。手術期間,爲了創造更清晰的手術眼,陳剛沿着曲線位置切斷了怡怡的五根肋骨和鎖骨,完成了一個弧形的創口。“相當於在孩子的胸上開了一扇門,打開門後,就能清晰地看到腫瘤。”
腫瘤非常大,完全佔據了怡怡的左邊胸腔。陳剛發現,怡怡的胸腔和頸部共有4枚腫瘤,最大的一枚直徑有15釐米。怡怡的左肺已經被腫瘤擠壓得只有她自己的拳頭大小,和葉子一樣薄,完全喪失肺功能。此外,腫瘤附近的頭、頸、胸部的大血管全部擠成一團。
這些大血管都是人體血流的主要交通要道,陳剛在下刀時格外小心,他不知呈現在眼前的每根血管和神經是不是都和腫瘤有關,只能屏氣凝神,拿着手術刀遊移在腫瘤與神經血管之間,看到兩者完全沒有關係纔敢下刀。
經過三個多小時的奮戰,這臺肺頸聯合腫瘤術總算完結。手術共切下來4枚腫瘤,最大的一枚有3斤重,直徑15釐米,約有成年男子的兩個拳頭大小。
腫瘤手術術後的護理要注意些什麼
飲食是腫瘤的術後護理的一個重要環節,腫瘤手術後的飲食,關係到患者身體的恢復,爲疾病的儘快康復做準備。專家指出手術後初期一般採用特殊途徑供給營養,如靜脈高營養。待胃腸道功能恢復後,可以先給清流食或流食,逐步過渡到半流食,經過一段時間後再依次過渡到軟膳食或普通膳食,以要給病人補充大量的蛋白質和維生素。爲了促進病人的早日康復或儘快接受其它治療,術後病人原則上給予高蛋白質、高熱量和高維生素的營養膳食,如牛羊肉和瘦豬肉,雞肉,魚、蝦、雞蛋、排內及豆製品,可以給病人多喝牛奶、藕粉和鮮果汁,以及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 不同手術部位病人的膳食安排.
癌症患者的緊張、恐懼和焦 慮的心情是不難理解的。而且,他們也確實面臨着比其他病人更爲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和心理活動;所以做好腫瘤的術後護理中的心理護理工作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說從心理上暗示自己的疾病不是什麼大病,只要能夠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就能很快恢復健康,同時生活中適當進行體育鍛煉,這對於疾病的恢復有很好的作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