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累及中耳( 包括咽鼓管鼓室 鼓竇及乳突氣房 )全部或部分結構的炎性病變絕大多數爲非特異性安排炎症,尤其好發於兒童。可分爲非化膿性及化膿性兩大類。非化膿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氣壓損傷性中耳炎;化膿性者有急性和慢性真是之分特異性炎症太少少見如結核性中耳炎等。常見有分泌性中耳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及膽脂瘤型中耳炎和氣壓損傷性中耳炎。

  對於中耳炎的治療,不同類型有不同的治療方法。


  中耳炎--局部治療

  病因治療:積極治療上呼吸道病竈性疾病,如慢性鼻竇炎、慢性扁桃體炎。局部治療:局部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根據不同類型採用不同方法。

  1.單純型:

  以局部用藥爲主。流膿停止、耳內完全乾燥後穿孔或可自愈,穿孔不愈者可行鼓膜修補術或鼓室成形術。

  (1)局部用藥:按不同病變情況選用藥物:

  ① 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與類固醇激素類藥物混合液,如0.25%氯黴素液、氯黴素可的鬆液、3%潔黴素液、1%黃連素液等,用於鼓室粘膜充血、水腫,有膿液或粘膿時。

  ② 酒精或甘油製劑,如4%硼酸酒精、4%硼酸甘油,2.5~5%氯黴素甘油等,適用於粘膜炎症逐漸消退,膿液極少,中耳粘膜水腫、潮溼者。

  ③ 粉劑,如硼酸粉、氯黴素硼酸粉等,僅用於穿孔大、膿液極少時,有助於幹耳。

  (2)局部用藥注意事項:

  ① 用藥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內膿液,可用3%雙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後用棉花籤拭淨或以吸引器吸盡膿液,方可滴藥。

  ② 抗生素滴耳劑宜參照中耳膿液的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擇適當藥物。氨基糖甙類抗生素用於中耳局部可引起內耳中毒,應慎用或儘量少用。

  ③ 粉劑宜少用,粉劑應顆粒細、易溶解,一次用量不宜多,鼓室內撒入薄薄一層即可。穿孔小、膿液多者忌用,因粉劑可堵塞穿孔,妨礙引流。滴耳法:病人取坐位或臥位,患耳朝上。將耳廓向後上方輕輕牽拉,向外耳道內滴入藥液3-4滴。然後用手指輕按耳屏數次,促使藥液經鼓膜穿孔流入中耳。數分鐘後方可變換體位。注意滴耳藥液應儘可能與體溫接近,以免引起眩暈。

  (3)爲改善聽力,可行鼓膜修補術或鼓室成形術,但宜在中耳腔炎症消退、停止流膿2-3月、咽鼓管通暢者施行。對較小穿孔可在門診行燒灼法。用50%三氯醋酸燒灼穿孔邊緣,再貼一薄層覆蓋物(如酚甘油薄棉片、硅膠膜等)起一橋樑作用,促使新生鼓膜上皮沿覆蓋物生長癒合。有的需數次才能癒合。

  2.骨瘍型

  (1)引流通暢者,以局部用藥爲主,但應注意定期複查。

  (2)中耳肉芽可用10-20%硝酸銀燒灼或刮匙刮除,中耳息肉可用圈套器摘除。

  (3)引流不暢或疑有併發症者,根據病變範圍,行改良乳突根治術或乳突根治術,並酌情同時行鼓室成形術以重建聽力。

  3.膽脂瘤型應及早施行改良乳突根治術或乳突根治術,徹底清除病變,預防併發症,以獲得一干耳,並酌情行鼓室成形術以提高聽力。

  全身治療應根據膿培養,及藥敏試驗採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療應大劑量以保持血內高濃度。最少應用一週以上,亦可服用中藥。切忌用藥量小,時間短,更換頻繁,以免細菌產生耐藥性。使病程延長或形成隱蔽性中耳炎,一時好轉短期內又再度惡化。如治療恰當,85%-90%病人在兩週內,中望痊癒小穿孔可能癒合。聽力恢復正常,大穿孔中以進行手術修補。積極預防和治療病因,防止纖維性粘連。

  增殖體肥大或鼻部炎症妨礙咽鼓管功能時,應及早治療。分泌性中耳炎應及時作咽鼓管吹張、鼓膜穿刺或鼓膜切開,排出中耳積液,必要時可以留置通氣管。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時,抗生素的劑量要充足,用藥時間於症狀消退後不得少於5日。手術治療:粘連形成後,治療困難,目前手術效果並不理想。有手術指徵時,可在手術顯微鏡下鬆解鼓膜和聽骨鏈的粘連固定,清除兩窗的纖維閉鎖,重建含氣的中耳腔。爲防止再度粘連,可在鼓室內留置硅膠或聚四氟乙烯薄膜,二期手術取出。


  中耳炎-預防措施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膿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徑感染最多見。感冒後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現充血、腫脹,纖毛運動發生障礙,致病菌乘虛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常見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因此預防感冒就能減少中耳炎發病的機會。

  擤鼻涕方法不正確也可導致中耳炎。有的人擤鼻涕時往往用兩手指捏住兩側鼻翼,用力將鼻涕擤出。這種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險,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細菌,如果兩側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則壓力迫使鼻涕向鼻後孔擠出,到達咽鼓管引發中耳炎。

 

  因此應提倡正確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一側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對側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側。如果鼻腔發堵鼻涕不易擤出時,可先用氯麻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氣後再擤。如果嬰幼兒仰臥位吃奶,由於幼兒的咽鼓管比較平直,且管腔較短,內徑較寬,奶汁可經咽鼓管嗆入中耳引發中耳炎。因此母親給孩子餵奶時應取坐位,把嬰兒抱起呈斜位,頭部豎直吸吮奶汁。另外,游泳時應避免將水咽入口中,以免水通過鼻咽部而進入中耳引發中耳炎。外傷所致的鼓膜穿孔禁止滴任何水樣液體,以免影響創口的癒合,可用消毒棉球堵塞外耳道以免感染誘發中耳炎。

  1、提高嬰幼兒的抵抗力,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如多帶寶寶進行有益的戶外活動等。

  2、半歲內患上小兒中耳炎的孩子,有50%是因嘔奶、嗆奶污染了咽鼓管所致。所以新媽媽母乳餵養孩子的時候,要養成正確的餵養體位,不要平躺着喂寶寶吃奶。若寶寶吃飽後應及時讓他打嗝,將空氣吐出,防止其嘔奶時污染咽鼓管。

  3、家長要看護好孩子,防止小朋友間的玩耍引起耳膜穿孔等外傷。同時培養孩子良好的清潔耳朵的習慣,可到醫院清洗耳垢,切勿讓孩子自個用手指或火柴頭等除耳垢。

  中耳炎-護理要點

  “中耳炎”即中耳的炎性病變,有急性、慢性兩種。急性中耳炎常由上呼吸道炎所引起,亦可並發於麻疹、猩紅熱等急性傳染病,有發熱、耳痛、聽力減退等症狀。嚴重的鼓膜穿孔和流膿。如不及時治,可蔓延形成急性乳突炎或轉爲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一般分爲單純型和膽脂瘤型兩類。單純型中耳炎一般用藥物治療;膽脂瘤型中耳炎常易發生面癱、耳後膿腫或顱內感染等嚴重併發症,多以手術治療。

  ◆注意休息,保證睡眠時間。

  ◆注意室內空氣流通,保持鼻腔通暢。

  ◆積極治療鼻腔疾病,擤鼻涕不能用力和同時壓閉兩隻鼻孔,應交叉單側擤鼻涕。

  ◆游泳後要讓耳內的水流出,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積極防治感冒。

  預防重於治療,爸爸媽媽要做的更多的是做好寶寶的衛生和愛護耳朵的工作,才能真正地遠離中耳炎,讓寶寶健康快樂地成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enhao8 的頭像
    cheenhao8

    健康小屋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