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坐月子的傳統亙古不變,媽媽們生完寶寶後的一個半月內是身體調養的最佳時期,也是最重要時期,那麼坐月子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呢?
生完寶寶,接下來的42天,就是產婦的產褥期,民間俗稱把這段時間稱“坐月子”。中醫認爲,因爲經過生產時的用力與出血、體力耗損,處於“血不足,氣亦虛”的狀態,容易出現多汗、尿多、關節痠痛、頭暈頭痛、便祕等,尤其需要產後的休養復原。專家表示,“坐月子”期間要多休息、保持個人衛生和精神愉悅,尤其是在飲食上,特別要注意因人、因時、因地,根據個人體質進補。
醫生提倡“適當坐月子” “坐月子”在我國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漢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以社會學的觀點,女性生孩子是生理和心理重大變革期,“坐月子”可協助產婦順利度過人生轉折點。
而從醫生的角度來講,也提倡“適當做月子”。生完寶寶後,產婦的子宮頸和外陰變得鬆軟、充血、水腫,子宮內膜表面出現了創口和剝落。順產時,外陰傷口需要十幾天的時間康復,而子宮則大約四十二天左右才能復原,子宮內膜也需要長達56天左右才能復原。另外,女性的內分泌系統、皮膚、骨關節、韌帶等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些器官功能的復原,都要靠“月子”裏的養護。 從中醫學角度講,因爲生產時的用力與出血、體力耗損,產婦處於“血不足,氣亦虛”的狀態,稱爲“百節空虛”的狀態,容易出現多汗、尿多、關節痠痛、頭暈頭痛、便祕等。產後氣血兩虧,元氣耗損,需要產後的休養才能復原。 中醫推薦如何“坐月子” 老一輩的人對於產婦“坐月子”頗多講究,不能洗頭、不能吃生冷的食物、不能刷牙……然而這些觀點現在看來,有的依然適用,有的則應堅決摒棄。
習俗一: 不能下牀活動,要躺在牀上,這樣身體才恢復得快而好。 點評:休息是坐月子的頭等大事。產後一定要在家裏靜養,注意睡眠,不要讓自己再疲勞,但絕不要整月躺在牀上。一般產後3天就可以下牀,做一些輕微的活動。專家認爲,堅持在月子裏適當身體鍛鍊,做一些產後體操或瑜珈,可以幫助儘快恢復體型。
習俗二: 月子裏不能洗頭、洗澡,因爲會受風寒侵襲,將來頭痛,身痛。月子裏不能刷牙、梳頭,容易引起牙齒過早鬆動及頭痛、脫髮。 點評:從產後的第二天起,可以梳頭、刷牙、漱口。但儘量不碰冷水。可以用艾葉、雞血藤或姜皮等煮水洗澡、洗頭。保持雙手及乳頭的清潔衛生,尤其是要注意保持會陰部清潔。
習俗三: 不能吃蔬菜、水果及生冷食物,會傷脾胃和牙齒。 點評:很多人認爲產婦不能吃蔬菜,不然寶寶就要拉綠便。其實,蔬菜、水果都可以吃,如果怕生冷的話,則少吃西瓜、香蕉等寒涼水果。產婦的飲食以少食多餐,葷素搭配爲宜,尤其要強調清淡,食物要容易消化,絕對不要暴飲暴食,防止營養過剩。
習俗四: 產後不能出外見風,即使在室內也怕着風,身體要遮擋嚴實。 點評:產婦新陳代謝旺盛,出汗多,緊閉門窗的房間,空氣易混濁,反而容易感染細菌和病毒,所以,“坐月子”期間,居室內還需經常通風,但不要門窗對流,不要讓穿堂風吹到產婦及嬰兒身上,以免感冒。 產後中醫調理方法 第一週:平補, 以活血化瘀,催乳調理爲主。 產婦在產後體質虛弱,不適宜大補,否則會造成產婦虛不受補。鄧雪梅認爲,產婦的補品以喝“生化湯”爲主,一天服用一帖,連服3-5天,有祛瘀生新功能,幫助惡毒順利排出。 第二週:溫補,以調理脾胃,補腎養腰,催乳爲主。例如:參芪鯽魚湯、杜仲腰花等。 第三至四周:大補,補氣血,恢復元氣,補筋骨,美容養顏,防老化。煲湯可選用:阿膠、花膠、龍眼肉、枸杞子、黃芪、人蔘、杜仲等。
產婦進補的原則
寒性體質 產婦調理原則 症狀:面色蒼白,怕冷或四肢冰冷,口淡不渴,大便稀軟,頻尿量多色淡,痰涎清,涕清稀,舌苔白,易感冒。 宜食:溫補食物如麻油雞、參芪雞、四物湯或十全大補湯等,原則上不能太油膩,以免腹瀉。 忌食:寒涼蔬果如西瓜、梨子、香蕉等。
熱性體質產婦調理原則 症狀:面紅目赤,怕熱,四肢或手足心熱,口乾或口苦,大便乾硬或便祕,痰涕黃稠,尿量少色黃赤味臭,舌苔黃或幹,舌質紅赤,易口破,皮膚易長痘瘡或痔瘡等症。 宜用食物來滋補,例如山藥雞、黑糯米、魚湯、排骨湯等,多食水果蔬菜。
中性體質產婦調理原則 症狀:不熱不寒,不特別口乾。 飲食上較容易選擇,可以食補與藥補交叉食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