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診斷,已能從分子水平上明確定音了,癌症治療的個體化時代到來了!現在,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已由原來的8-10個月延長到2年以上,部分患者甚至達到5年以上了!


  受訪專家:江蘇省人民醫院腫瘤科 束永前教授 盧凱華教授


  “靶向治療”須對準靶心


  個案1:有位本來病情控制挺好的肺癌患者,聽說安徽有位“中醫”,用中藥“靶向治療”,診所前名車排隊,於是前往求醫,求回藥後,晚8點服下,第二天早上大吐血死亡!


  個案2:有位肺癌期B患者,看到同病房一位同樣是肺癌期B的病友,進行“靶向治療”後,腫瘤在不斷地縮小,因此也要求“靶向治療”,醫生怎麼解釋也沒用,只好給他上同樣的“靶向”藥物,但他的腫瘤不僅沒有如願縮小,反而長大了!


  個案1的“中醫”,是在玩概念騙人。


  而個案2和病友同類同級,爲何用同樣的靶向藥物,效果卻大相徑庭?原因是他們的病,“貌合神離”!


  有關肺癌發生發展“分子機制”的研究表明,在肺癌細胞中,不但存在包括癌基因在內的多種基因的改變,而且癌細胞內的各種基本過程,如信號傳導、細胞週期、細胞凋亡、血管形成、端粒酶的穩定性,以及細胞外基質的相互作用等等,都存在有控制失調的問題。


  癌症爲何那麼難治?就是因其發生,不像傳染病或代謝性疾病那樣具有相當的羣體共性,腫瘤是個具有很強的個體特異性的疾病,每位患者的發病過程,都有着自己獨特的突變的積累,有着自己與衆不同的發病進程!


  如,有的患者可能是趨動基因突變了;有的可能是抑癌基因突變了;有的可能是調控細胞週期的某些因子發生變化,導致細胞週期的進程不受控制了,等等。


  個案2同病房的病友發病的原因,是肺癌的驅動基因EGFR基因19位點發生突變,而個案2卻並非如此。


  何爲“靶向治療”?


  是針對癌症的特異性分子變化而設計藥物。若是基因突變,就專門針對這個突變;若是調控細胞週期的某種蛋白或酶異常了,就針對這個異常,如此針對病因,一對一精準打擊,即爲“靶向治療”。


  研究發現,亞裔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有30~40%的發病,是EGFR的突變,所以專對這個基因突變而設計的靶向藥物,就應運而生了。


  個案2同病房的病友,因其病根是EGFR突變,用了這種靶向藥物,其腫瘤自然會越來越小;而個案2並非是EGFR突變,服用了,藥不對因,怎麼會有效果?!


  化療”可以提高免疫力


  個案2之所以強烈要求“靶向治療”,還有個原因,是醫生要爲他上化療,而他聽說,“化療,化療,一化就了!”


  傳統觀念認爲,化療可能導致免疫抑制,破壞患者的免疫系統。而束主任介紹,即使不化療,癌症患者的免疫系統也是不作爲的。


  原因一,癌細胞是進化的產物,是自身正常細胞,爲對抗不良刺激而求生存的變異,免疫大軍中專門消滅外來入侵者的免疫戰士,會把它們當作自家人,與其和平共處。


  原因二,免疫大軍中,也有像社會上紀檢委那樣的整肅異己分子的免疫戰士,但是,如果這些免疫戰士不作爲(造成不作爲的罪魁禍首是Treg細胞),癌細胞就會大肆作亂起來。


  而現在,束主任介紹,他們已發現:如果“CIK細胞治療與化療聯合,下調腫瘤內的Treg細胞,減低腫瘤負荷的同時,下調免疫抑制因子,可以增強患者的免疫功能!”


  何爲CIK細胞治療?


  CIK細胞治療是生物治療的一種方式。而生物治療,就是從患者的外周血中採集單個核細胞,然後送到GMP工作室內進行培養、擴增、誘導、行腫瘤抗原刺激……把它們培養成能夠識別癌細胞的免疫細胞和具有高殺瘤活性的免疫細胞,然後如同打點滴一樣分次回輸到患者體內,讓這些特別能戰斗的免疫戰士,進入機體內去消滅大肆作亂的癌細胞,包括耐藥的癌細胞!


  “化療”時,還要做到


  1) 選藥:哪些藥聯合,對這個患者療效最好?副作用最小?


  2) 時機:何時將體外培養好的免疫戰士輸入體內,才能取得戰役的完勝?輸早了,會被強敵(癌細胞)包圍消滅掉!


  現在的“化療”,同樣要求“個體化”!


  個案:有位患肺癌的藥劑師,以爲自己更懂藥,怕化療藥副作用大,不聽醫囑,自行減半而用,結果產生了耐藥性!


  驗血“偵察”癌細胞實力


  個案3:一位癌友說:“我們治療後,仍惶惶不可終日,就像坐在火山口上,也不知哪天會癌症復發!”


  現在有個簡便易行的方法驗血查腫瘤特定的分子標誌物,可緩解其焦慮情緒。


  何爲“腫瘤標誌物”?


  是指在惡性腫瘤的發生和增殖過程中,由腫瘤細胞自身產生,或是由機體對腫瘤反應異常而產生,可以反映腫瘤存在和生長的一類物質。這些物質會被釋放到外周血中,因此驗血,即可知有沒有,有多少腫瘤細胞!


  腫瘤標誌物有很多種類,束主任說,他們準備對每位病人進行3種標誌物以上的檢測,以提高其準確率。必要時,再通過影像學等其他檢查手段,綜合分析,給以確診。


  及早發現:


  由於腫瘤標誌物是針對腫瘤細胞的,所以能在腫瘤細胞集結成病竈之前就發出預警。及時監測,能先於症狀出現,甚至能先於影像學檢查,及早發現腫瘤。


  高危人羣(如抽菸的)最好定期監控檢查。


  明確診斷:


  臨牀實踐中,有60%~70%的中晚期患者,已確診爲肺癌,但由於諸多原因,無法獲得組織樣本用於基因分析, 這意味着這些患者因無法確定是否適合靶向治療,而失去最佳治療機會。


  怎麼辦?通過對血液中存在的腫瘤細胞DNA,進行EGFR基因突變檢測!


  監測療效:


  治療過程中,定期檢測腫瘤標誌物濃度,全程監控療效。


  如果檢查數值沒有降,就說明患者的腫瘤依然有殘留;或者靶向治療已產生了耐藥性;或者患者對化療的藥物不敏感等,須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監測復發:


  定期驗血,早期監測腫瘤是否復發。


  第一年內,檢測時間隔3個月—6個月爲宜,以後可逐漸延長到一年;如懷疑復發時,須每月或更短時間測定一次。


  發現癌症要“分期治療”


  個案4:有位肺癌患者,確診爲肺癌後,立刻要求手術,希望趕快把惡魔的大本營給徹底端掉。


  如此認爲“只有手術,纔是癌症的根治手段”,放棄“分期治療”,急於開胸手術的,大有人在!


  何爲“分期治療”?


  即,根據腫瘤的大小、對鄰近臟器的侵犯程度、有沒有肺外轉移等情況,將癌症分爲I期、II期、III期和IV期,老百姓習慣叫早期、中期、晚期。


  早、中、晚期的治療手段、原則等,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不按“臨牀分期”,就把某種手段用在患者身上,那患者就有可能被“過度治療”或“治療不足”。


  如,一位肺癌腦轉移的患者,如果強行進行肺部腫瘤的外科手術,很可能幾個月後會死於腦轉移;若是肺癌早期患者,沒有進行手術切除,則必然發展爲晚期。


  而“分期治療”,就是根據每例病人的具體病情,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省人民醫院22日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肺癌多學科診治專業組”,爲肺癌病人“量體裁衣”,制定治療方案。


  個案4的癌症分期爲B。


  醫生認爲他不能手術,因爲他的長在肺上的腫瘤,不僅個大,而且侵犯周圍重要血管;同時在他的食管附近發現淋巴節腫大,也就是說,他已有淋巴轉移。


  爲他制定的“個體化”方案


  前期:“先化療,降期,然後再手術”。


  經過一段時間的化療後,他的肺部腫瘤縮小,淋巴腫大消失,於是順利手術。


  後期:術後繼續化療,並對原淋巴腫大部位定向放療。


  兩年了,這位50多歲的患者,現仍快樂地活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