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廣大老年人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的羣體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會的重視。尤其是隨着我國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羣體壽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羣體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億萬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狀況下安度晚年,已成爲老年學研究領域研討的重要課題之一。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衛生問題,對於老年人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點


人到老年,機體各部分、各臟器包括大腦在內都會隨着年齡增長而逐漸老化,功能減退,如視力模糊、兩耳失聰、行動不便、皮膚多皺、毛髮變白或脫落、代謝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這是老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變,與此同時,也可發生心理方面的改變。

1.情緒改變:有些老人變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動,可爲小事而大發脾氣,對周圍事物總感到看不慣,不稱心;有的還固執己見,自以爲是,倚老賣老;有的變得鬱鬱寡歡,苦悶壓抑,情緒低落,或是顯得淡漠無情,凡事無動於衷。

2.智力改變:記憶力常有減退,以近時記憶較明顯,如昨天吃的什麼菜,幾天前有誰來看望過自己都會想不起來,東西放下就忘,經常要尋找鑰匙、眼鏡、鋼筆等小物件,見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腦力不足,對空間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都減退,計算能力也會緩慢遲鈍,容易出錯,新的知識難以吸收。

3.性格改變:有的老人顯得嚕囌,說話多重複,過於小心謹慎,唯恐出錯;有些變得不修邊幅,生活懶散,不注意個人衛生;也有的變得幼稚,喜與孩子們在一起,貪吃零食;或變得自私、貪婪,好佔小便宜。

當然,正常老人的這些改變有一定範圍,但若過分突出,尤其與一般同齡老人相比,若已明顯不同,則要考慮有無老年期精神疾病的可能。

二、老年人心理發展的主要矛盾


1.角色轉變與社會適應的矛盾。這是老年人退休後帶來的矛盾。退休、離休雖然是一種正常的角色變遷,但不同職業羣體的人,對離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樣的。工人退休前後的心理感受變化不大。他們退休後襬脫了沉重的體力勞動,有更充裕的時間料理家務、消遣娛樂和結交朋友,所以內心比較滿足,情緒較爲穩定,社會適應良好。但離退休幹部的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這些老幹部在離退休之前,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廣泛的社會聯繫,其生活的重心是事業,退休、離休以後,生活的重心變成了家庭瑣事,廣泛的社會聯繫驟然減少,這使他們感到很不習慣、很不適應。

2.老有所爲與身心衰老的矛盾。具有較高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離開工作崗位之後,都不甘於清閒。他們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夠再爲社會多做一些工作,所謂退而不休、老有所爲,便是這類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實寫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衰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狀況並不理想。他們或者機體衰老嚴重,或者身患多種疾病,有的在感知、記憶、思維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例如一位老人突然遇到喪偶的打擊,若是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持,會很快垮掉,甚至導致早亡。據統計,居喪老年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除喪偶之外,夫妻爭吵、親友亡故、婆媳不和、突患重病等意外刺激,對老年人的心靈打擊也十分嚴重。

三、老年心理保健的幾個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許多因素所決定的。大致說來有四個方面。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腦和其他生理機能開始退化。如果此時能有效延緩大腦衰老,這對於人的心理健康無疑是一個良好的基礎。如果大腦衰老過快或者個人不能很好地調適自己,有可能導致心理上失常。二是環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與否,與環境有直接的關係。如果生活在一個良好和諧的環境裏,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個外部的良好環境。如果生活在一個經常受到惡性刺激的環境裏,有可能產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變態。三是生活因素。有意義的活動,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益於人的心理健康,若參與一些不良活動,如賭博、酗酒等就會損害人的心理康。四是文化因素。一個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會對人生有一個正確態度,能正確處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會因意外情況的產生而導致心理失常。要做到長壽,老年人要對自己負責,多做心理保健。

 1.“動”,就是多運動。“生命在於運動。”實踐證明,運動不僅延緩衰老,生物學家的研究已經證明人的肌體“用進廢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動則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問題的專家指出“君欲延年壽,動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強身體的適度鍛鍊,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這個道理。

 2.“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寬厚。“仁者壽”爲無數長壽老人的實踐所證實。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長壽老人幾乎個個慈祥善良。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同情與幫助他人,也有利於自身的心理健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