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由於耳咽管(連通中耳腔和鼻腔後壁)功能不良或阻塞,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所造成的。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可引起聽力障礙,甚至造成語言發展遲緩和學習能力差。

  造成中耳炎的危險因子

  根據國外的調查報告,過敏性鼻炎常常發生在耳朵感染之前。研究還指出,3歲以上的寶寶,若有反覆或慢性中耳感染,有50%並發過敏性發炎。其他可引起中耳炎的原因還有感冒、鼻竇炎、過度肥大腺樣體、齶裂、鼻息肉、甲狀腺功能不好和鼻腔腫瘤等。

  急性中耳炎的好發年齡

  單純急性中耳炎常見於6個月至1歲的寶寶。之後隨着年齡的增長,發生機率就會下降。但中耳炎並發積水常發生在2~7歲的寶寶身上,不及時治療會引起聽力喪失及其他顱骨內或顱骨外的併發症,例如腦炎、腦膜炎、腦部化膿、乳突炎等。


  發生中耳炎的成因

  6歲前,耳咽管尚未發育完全,所以常引起無效的中耳腔換氣,再加上寶寶耳咽管較直、較短,當耳咽管因某些因素造成功能不好導致阻塞時,中耳炎就發生了,例如過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耳咽管附近的構造異常,均可因黏膜炎、腫脹或機械性阻塞,造成耳咽管功能不好,使得感染的液體積在中耳腔,引起中耳發炎而造成耳痛。如果耳咽管持續功能不好,中耳積水會變得更多,甚至引起鼓膜破裂或向外擴散而引起其他併發症。

  中耳炎的症狀

  中耳炎最開始的症狀是發燒、耳痛和耳朵不舒服。年齡太小的寶寶不會表達,可能表現出躁動不安或去拉扯受感染的耳朵,也有可能會出現噁心和嘔吐。若耳膜穿孔,會有分泌物流出。此外,中耳炎常伴隨發燒,如果中耳炎並發積水,耳朵會有腫脹感,吞嚥時會聽到“pop”“pop”的聲音或講話時會有迴音。若已經是慢性中耳炎,耳膜會增厚且結疤,耳膜活動性下降甚至中耳腔產生膽脂瘤,這時就要手術治療了。

  中耳炎的危害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如果治療不及時、不徹底,則大多可能轉爲慢性中耳炎,另外,如果有慢性鼻炎、慢性鼻竇炎及慢性扁桃體炎存在,細菌可能反覆侵入中耳腔,並中耳炎潛伏下來導致慢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按患病時間、病情輕重不同分爲三種:單純性,膿瘍性和膽脂瘤性。它們共同的表現是均有耳流膿,反覆不止,有時膿液中還混有血性分泌物;另外,有耳鳴及聽力下降,如果出現併發症,會有眩暈和頭痛。

  耳朵流膿和聽力下降,雖然讓人很煩惱,但對慢性中耳炎病人來講,這些不是最重要的,最讓人擔心的是出現併發症,在出現併發症以前,病人往往毫無感覺,但如果出現,那麼病情往往較重,有的甚至有生命危險,因此,需要立即住院治療。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有哪些併發症呢?簡單講,可分爲顱外併發症和顱內併發症。顱外併發症有:

  1、各種膿腫,如耳後骨膜下膿腫、顳肌下膿腫、外耳道後壁膿腫等,出現膿腫後,在局部可摸到很軟的包塊,紅腫、疼痛劇烈,並有高燒。如果處理不及時,膿腫向頸部擴散,引起頸部轉動時疼痛,嚴重時會有破壞頸部大血管,導致死亡。

  2、面癱,面神經距中耳腔很近,若損傷它,就會引起口眼歪斜。

  3、迷路炎,如果炎症向內侵犯,進入內耳會引起迷路炎,導致眩暈和噁心、嘔吐等。

  顱內併發症則包括腦膜炎、腦膜外膿腫及腦膿腫。不論出現哪一種情況,都會有生命危險。

  從上述各種併發症,我們可以看出,慢性中耳炎絕不是小病,應該引起患者高度重視,患有慢性中耳炎,平時應注意用藥,保證膿液及時排出,如果條件允許,最好手術治療,這樣,不但可避免併發症,還可以提高聽力,並且也不再受耳流膿不止之苦。

  對大腦的危害

  (1)中耳炎有化膿性與非化膿性兩類,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又有單純性,膽脂瘤型和骨瘍型三種。非化膿性和單純性化膿性中耳炎一般來說還是比較安全的,不會發生嚴重的併發症。但膽脂瘤型和骨瘍型兩種可發生各種併發症,如果是顱內合併症就有危害。

  (2)即使是後兩種中耳炎,只要早期手術治療,不發生顱內併發症,對大腦亦不會有危害。

  膽脂瘤型和骨瘍型中耳炎之所以會發生併發症,是因爲中耳的頂壁稱爲鼓室蓋,鼓室僅藉此薄骨壁與顱中窩大腦顳葉分隔,乳突後壁又借乙狀竇骨板與小腦相近,這兩種中耳炎具有侵蝕,破壞骨質的因素,一旦骨壁腐蝕,感染可經此進入顱內,引起腦膜外,腦膜,腦實質的炎症,侷限形成膿腫。常見的有大腦顳葉膿腫和小腦膿腫。這種併發症是很嚴重的,如不及時搶救治療,可因腦疝形成或膿腫破入腦室,引起腦室炎和暴發性瀰漫性腦膜炎而死亡。

  治療措施

  當孩子患上中耳炎後,你應該讓孩子服用解熱鎮痛劑溶液,而且讓患部靠在包裹着毛貼的熱水袋上。上溫水充填熱水袋,讓頭部疼痛的那一側朝下,以便讓耳朵的滲出液排出來。如果是嬰兒耳痛,用一條柔軟的毛巾緊靠他的患部即可。還應該在24小時內帶他前去就診。

  新生兒抗體水平預測中耳炎發生

  新生兒血中某種特異性抗病菌抗體含量低則其在一歲內發生中耳炎的危險性高。研究人員在美國佛羅里達奧蘭多小兒耳鼻喉科學術會上闡述了這一觀點。

  這些抗體能識別肺炎球菌,而抗體低的新生兒一歲前中耳感染機率高23%。研究提示免疫力強的孕婦有助於嬰兒抗體水平的升高,並能降低中耳炎發生的危險。但這一結論還有待進一步實驗。

  中耳炎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病症之一,部分兒童甚至需要外科植入導管。明尼蘇達醫學院的KathleenA.Daly博士和同事分析了從415名新生兒臍帶收集的血。檢測了引起中耳炎最常見的肺炎球菌的抗體水平。那些從母體獲得大量抗體的新生兒能受到抗體的保護而不被感染直到他們自身的免疫系統健全。而臍血中抗體含量低的新生兒發生中耳炎的比例明顯高於高抗體新生兒。

  通過檢測一歲內新生兒低水平抗體能預測約六成的中耳炎和五成的急性中耳炎的發生。Daly相信妊娠期測試抗體水平可能有助於預測哪些兒童易患中耳炎。她還指出母親免疫力是日後防治新生兒疾病的可開發新領域。中耳炎可能造成永久性聽力下降 據瞭解,中耳炎也有很多種類型,是在冬春季節比較常見的耳部疾病之一。因爲在冬季,日夜溫差比較大,常會誘發上呼吸道感染。俗話說七竅相通,咽鼓管就是鼻咽與耳朵交通的管道,當炎症波及到咽鼓管時,就會導致管腔狹窄或阻塞,鼓膜內就會形成負壓,耳內的黏膜受負壓影響分泌較多的液體,由於咽鼓管功能障礙液體不能及時排出,積在耳內產生中耳積液,就導致聽力下降。

  據悉,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見於嬰幼兒,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主要因感冒遷延不愈,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等而誘發。另外,肥大的腺樣體也可以直接堵塞咽鼓管口,妨礙中耳和咽鼓管的淋巴引流,使咽鼓管功能改變,感染沿咽鼓管逆行,引起分泌性中耳炎。患兒表現爲感覺耳內悶塞,自聽增強(感覺自己說話時聲音特別大),甚至還會感到劇烈的耳痛。

  醫生指出,有部分家長對分泌性中耳炎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有的認爲只要耳朵沒有接觸過不潔的水就不會得中耳炎;有的以爲只有耳朵流膿纔是分泌性中耳炎,因而耽誤了治療的時機。

  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未能得到及時治療,耳內的液體沒有被吸收,則會導致鼓室硬化、粘連性中耳炎、膽固醇性肉芽腫等繼發疾病,造成永久性聽力下降,治療非常困難。嬰幼兒時期正是學習語言的好時間,如果因聽力困難造成語言學習障礙,就如同關上了孩子認識和感知世界的一扇窗戶,嚴重影響孩子的心智發育。

  假如寶寶真的患上了中耳炎,一定要提高重視,千萬不可耽誤最佳治療時間,以至於影響寶寶將來的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