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由小變大,由大變小,這個過程孕育了生命。有資料顯示,子宮能否恢復到孕前的狀態,會影響女性的一生。但是,不少女性產後對此“不聞不問”,理由是“子宮在肚子裏,誰曉得它怎樣呢”?這裏,教您如何觀察子宮復原。
懷孕時,媽媽的子宮被撐得大大的,當孩子呱呱墜地及胎盤娩出後,子宮就會像變魔術似的縮小並逐漸恢復或接近未懷孕前的狀態。這個過程醫學上稱之爲“子宮復舊”。
使子宮縮小的“魔法”,主要在於子宮肌纖維細胞的縮小。正常情況下,於產後1周,子宮大約就已經縮小了一半,重量由分娩剛結束時的約1千克減至0.5千克;產後2周,可減至約0.3千克;一般到產後6周,子宮就會恢復孕前正常的重量——約0.05千克。
子宮的復舊還包括子宮內膜的修復。在子宮縮小的同時,子宮內膜也開始其再生修復的過程。首先,當胎盤娩出後,由於子宮的收縮,原來有胎盤附着的子宮蛻膜創面的面積立即縮小了一半,只剩巴掌般大小。這種變化使得原來開放的血管(母體的血液由此進入胎盤供給胎兒營養)變窄和栓塞,出血也逐漸減少,繼而停止。接下來,創面的蛻膜壞死脫落並排出體外,殘留的子宮內膜基底層開始再生和修復。大約到產後第3周時,除胎盤附着部外,其餘子宮腔表面已由新生的內膜所修復。而原有胎盤附着的部位,通常要至產後第6周才能修復完畢。
在子宮復舊的過程中,會有一些分泌物從陰道排出,其內含有血液、黏液以及壞死的蛻膜組織等,這些分泌物就是惡露。
不少女性只關心和注重自己產後體形的恢復,其實,全身各個系統和器官(除乳腺外)的恢復都很重要,而與懷孕密切相關的子宮復舊更爲重要。也許有人會說,子宮藏在肚子裏,誰曉得它怎麼樣呢?其實不然,我們可以通過一面“鏡子”來觀察它的恢復情況,這面“鏡子”就是惡露。通過仔細觀察惡露的量、顏色和氣味,我們可以瞭解子宮復舊的情況以及是否合併感染等。
正常的惡露有紅、漿、白三種,分別出現在產後的不同時期。正常的惡露帶有血腥味,但不臭,總量約0.5千克。
產後頭幾天,惡露量較多,因含大量血液,色鮮紅,形似月經,故稱“血性惡露”或“紅惡露”。血性惡露除含血液外,其內還含有少量胎脂、胎膜和壞死的蛻膜組織。
血性惡露大約持續3天,隨後逐漸轉變爲淡紅色的“漿性惡露”,其內含少量血液,但有較多壞死的蛻膜組織和子宮頸黏液,還有部分白細胞和細菌等。
大約經過兩週,漿性惡露又逐漸轉變爲黏稠、色澤較白的“白惡露”。其內含有大量白細胞、壞死退化的蛻膜組織、表皮細胞和細菌等。白惡露大約持續2~3周乾淨。
上述惡露的變化,主要是子宮復舊過程中子宮出血量逐漸減少的結果。惡露持續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通常爲4~6周。
如果產後子宮復舊不佳,血性惡露的量往往很多,持續的時間也長;若是有合併感染,不僅惡露的量增多,持續的時間延長,且還有臭味,顏色變爲混濁污穢的土褐色,有時還伴有下腹部壓痛和發熱的症狀。出現這種情況應及時就醫,控制炎症,防止感染擴散。如果發現血性惡露不僅量多,持續時間長,而且有帶惡臭的爛肉樣、胎膜樣的塊狀物隨惡露排出,則極有可能是子宮腔內殘留的胎盤、胎膜。產婦應將這些排出的塊狀物留給醫生察看。如果確實有大塊胎膜或胎盤殘留,那就隨時都有引起大出血的危險,應及時進行清宮處理。
健康媽媽是養育健康小寶寶的最基本保證。學會自己觀察惡露排出的情況,可以瞭解產後子宮復舊的情況。別忘了,如果發現異常應及時報告醫生,以便得到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