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牀研究顯示,一旦盆底受損,不僅會帶來器官移位,引發壓力性尿失禁、子宮脫垂等嚴重的盆底障礙性疾病,甚至還會引發“社交障礙”等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婦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質,從而帶來一連串社會問題。在日前北京寶島婦產醫院召開的“婦女盆底醫學學術論壇”上,來自海峽兩岸的婦產科盆底醫學專家學者,就臺灣婦女盆底保健醫療模式和大陸婦女盆底現狀進行了探討研究。有關專家特別提醒,以下4類女性要特別重視盆底肌能的保健。


  1、孕期準媽媽:隨着孕期子宮的膨大,盆底肌承受壓力不斷加大,盆底傷害已經開始。在臺灣,盆底保健和衛教工作在孕期就已開始介入。與之相比,目前大陸更多醫療機構開展的盆底修復服務,大多着眼於產後,缺乏全程保健觀念。


  2、剛做完月子的新媽媽:一般產後1至2周即可做盆底功能操。特別提醒的是,新媽媽做完月子後,第一件需要關注的事,就是盆底肌能評測和訓練,產後42天是醫學上公認的進行盆底肌肉康複訓練、治療的最佳時機。


  3、已育和30歲以上的女性:30歲以後,女性機體肌能開始衰退,尤其是有過生育經歷的女性,如果產後忽略了盆底保健,則更應儘早進行肌能評測,已發生盆底功能障礙者,應及時開展康複訓練和治療。


  4、更年期女性:更年期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礙及病變的另一個爆發期。隨着更年期女性體內激素、身體狀況的變化,尿失禁等盆底疾病進入高發期,此時及時進行盆底肌能評測可防患於未然。


  資料鏈接


  有着“彈簧牀”美譽的盆底肌,指的是骨盆底部的肌肉,它承託和支持着膀胱、子宮、直腸等盆腔臟器,與控制排尿、排便,維持陰道緊縮感以及增進性快感等有關。


  懷胎10月,腹腔壓力和盆腔臟器壓力均指向盆底肌肉,加上子宮重量的日益增加,盆底肌肉便在持續受壓中逐漸鬆弛。因此,即便選擇剖宮產,盆底損傷也無法完全避免。一旦盆底肌肉發生鬆弛或破損,其支持作用就會減弱,繼而盆腔器官發生移位,更有許多女性會在產後感覺性生活質量下降。


  雖然盆底康復治療被稱作“產後必修課”,但事實上,早在計劃妊娠期,女性就有必要學習如何準確定位肌羣、正確收縮,循序漸進、適時適量、持之以恆地進行盆底訓練。因爲隨着妊娠發展,子宮慢慢增大,盆底承受的壓力和損傷也與日俱增。因此,如何在孕期開展科學、有效的盆底機能訓練,如何將盆底保健工作嵌入孕期衛教、孕婦保健工作當中,是目前大陸醫學界臨牀上面臨的主要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