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的皮膚近來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皮膚的顏色會不斷快速地變化。面部皮膚先莫名其妙地變紅,然後擴散蔓延至頸、肩、上臂、胸部,約數分鐘後變爲紫紅色,繼而轉爲蒼白,而後又恢復正常。除去這種瞬息多變的膚色外,她無任何其他不適。雖然多次去醫院診治,醫生告知可能與更年期綜合徵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有關。後又因右下腹反覆隱痛去醫院檢查,醫生用手觸診後發現有一個腫塊,但X片檢查、腸鏡和CT檢查,未發現異常。當時並沒有將右下腹的疼痛與膚色多變聯繫起來,只是懷疑結腸腫瘤而予以手術探查。不料一剖腹,在闌尾部位發現有一腫塊,病理診斷爲類癌。


  類癌又稱類癌瘤,是一組發生於胃腸道和其他器官的腫瘤,此種腫瘤能分泌5―羥色胺(血清素)、激肽素、組織胺等生物活性因子,引起血管運動障礙、胃腸症狀、心臟和肺部病變等,這一組症狀稱爲類癌綜合徵。除闌尾類癌外,大部分類癌發生於男性,90%以上的類癌發生於胃腸道,主要見於闌尾和直腸,少數發生在肺、支氣管、膽道、卵巢等。


  膚色多變是類癌的重要特徵。類癌病人常有膚色瞬息變化的現象,多半由潮紅轉紫紅再轉爲蒼白,從數分鐘到半小時不等。支氣管類癌引起的潮紅歷時較久,可達數小時甚至數天。每週發作數次、數十次不等,一般隨病情惡化而發作頻繁。此外,情緒激動、吃含酪胺量高的食品、注射鈣劑和兒茶酚胺類藥物時也能促發症狀。長期發作的病人,面、頸處見有毛細血管擴張,小靜脈擴張,出現青紫色斑紋。膚色多變是類癌的早期表現,通過這一重要徵兆,及時全面檢查,對及早發現類癌有重大意義。


  類癌患者膚色多變是因爲它能產生一種小分子多肽類或肽類激素,其中的血清素對周圍血管和肺血管有強烈的收縮作用,而緩激肽則有顯著的擴張血管作用,因而皮膚血管不斷收縮或擴張,導致膚色改變。


  正常情況下,由食物中攝入的色氨酸僅2%左右被用於5―羥色胺的合成。但在類癌病人中,60%的色氨酸可被瘤細胞攝取,造成血清素合成增加,煙酸合成減少。煙酸的不足可引起皮膚乾燥、粗糙、脫屑等症狀。


  類癌除上述的膚色改變這一重要特徵外,還有一些不能忽視的蛛絲馬跡,可有明顯的腸鳴音,大便次數增多或經常腹痛;發作性哮喘;心臟瓣膜病;關節僵硬疼痛;指間關節受侵蝕等。這些病態如果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釋,而且伴隨着膚色改變,就更應高度警惕類癌的存在。


  類癌是一種發展緩慢的惡性腫瘤,一般缺乏惡性腫瘤常有的消瘦、食慾減退、發熱等症狀,也不出現特異性的異常檢驗結果,故不易被發現。類癌綜合徵,尤其是膚色的瞬息多變是類癌的最爲典型的表現,一旦有此現象,必須做全身檢查,以闌尾、消化道和呼吸道爲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