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父母,知道不可以打罵小孩,但不知道可以做些什麼?提供愛的管教六法,不用打也不必罵,協助父母教出自覺、守規矩的小孩:


  第一招:平靜堅持自己的要求


  當孩子違反規矩,開始討價還價甚至轉移話題,父母可重複告訴他應該做的事,例如“現在把玩具收好”,暫時不要理會他的抗議,讓孩子知道你是認真的。對於明確而清楚的決定,通常孩子會照辦。但記得事後主動提供孩子討論的機會,讓他充分表達想說的話。


  第二招:集點獎勵計劃


  “集點數換獎賞”是強化孩子正面行爲的遊戲。先設計一張點數表,貼在家中顯眼處,將獎勵目標放在孩子比較容易集到點數的項目,每日持續追蹤、每週定期將累積的點數兌換成獎賞。獎賞不一定要用物質的東西,有時心理的滿足反而更容易成爲激勵孩子的動力。此外,獎勵制度並非一成不變,可以依據孩子的年齡和成熟度稍做調整。


  第三招:積極的暫停


  傳統的關禁閉,懲罰意味濃厚。積極的暫停強調每個人都需要冷靜時間,包括父母自己。先和善地告訴孩子,需要冷靜下來時,可以坐在特定的安靜角落或“安靜椅”上,直到能做出尊重他人的行爲。


  這不是懲罰,而是一種邏輯後果,可中斷孩子攻擊或破壞行爲,但無法鼓勵孩子做不喜歡的事。重點是,每次只能鎖定一兩種屢次發生的問題行爲。孩子一違反規矩,就要立刻使用。暫停時間和年齡相關,以一歲一分鐘爲原則,執行時,需要鬧鐘或計時器。


  第四招:化身爲布偶來交流


  解決小小孩的行爲問題時,小道具是不可或缺的好幫手。相較於無聊的“衝突對話”,孩子比較願意跟布偶透露自己的心事(即使布偶配上父母的聲音)。讓小布偶問問孩子:“到底怎麼了?”“爲了什麼事生氣?”“下次怎麼做比較好?”小布偶當然也要樂意回答孩子的問題。


  第五招:講故事說道理


  與其反覆說教,不如提供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父母可改編童話,將現實情形反映在故事裏。孩子會從似曾相識的情節中辨認出自己的身影,再藉由討論,幫故事中的主角找到解決之道。


  第六招:激勵法屢試不爽


  問問孩子想做什麼:“你想不想馬上出去玩?”“想不想看卡通?”如果你猜對了,就只需補上一句:“你知道規矩是什麼。做完功課後,就可以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若有一件期待的事等着孩子,他通常會很快完成另一件不喜歡的事。完成工作後的獎賞,可提升孩子的行爲動機,但前後順序不可顛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