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與養生學是生命科學的兩個分支學科,兩者之間存在內在聯繫是必然的。醫學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和治療規律的科學;養生學是研究保持生命健康和延長壽命規律的科學。兩者共同的基礎就是生命的基本規律。由幹歷史發展的原因,醫學對生理知識的研究尤爲深入,而其對疾病發生原因、加重與緩解因素以及治療、康複方法的豐富知識,爲養生學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導;養生學的理論也爲防治疾病和促迸康復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中國養生學理論與中國傳統醫學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礎,都是在古代哲學的指導下形成的,因而自古就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可以說,標誌中國傳統醫學系統理論形成的《黃帝內經》也爲中國養生學奠定了理論基礎。《黃帝內經》對養生學的主要貢獻是:

    第一,揭示了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本質和生、長、壯、老、死的基本規律。

    第二,論述了人類形體結構、臟腑功能、經絡氣血及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和保持生命健康的基本要求,也揭示了人與自然及人體內部的整體聯繫。

    第三,提出了順應自然的很本養生方法和陰陽平衡、保精全形、形神合一等基本養生原則。

    第四,闡述了涉及日常生活各個方面的養生方法及鍼灸、按摩、導引等養生技術。

    《神農本草經》是成書於秦漢時期的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它與《黃帝內經》等醫學古籍構成了中國傳統醫藥學完整體系,也是食養和藥物養生的基礎。在此以後的醫藥學家爲醫藥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養生學也隨之得到了豐富。舉其要概述如下。

    孫思邀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醫學家,他對內、外、婦、兒各科疾病都有很豐富的研究成果,所著《備急千金要方》、《備急千金翼方》是他及其以前醫學研究的總結,在這些著作及其養生專著《攝生枕中方》中,都記載了豐富的養生學知識。而孫思邀本人活了101歲,可以說是善於養生的了。孫思遂的貢獻在我國養生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了《黃帝內經》預防爲主的思想,強調預防疾病作爲養生的基本要求。他指出了食養、食療的重要性,列述了用於食養、食療的食物154種,分爲穀米、蔬菜、果實、鳥獸四類,其中大部分是日常食品,論述了它們的性味、功效、主治證和禁忌證,因而豐富了食養、食療的理論,還由他的弟子撰寫了食養專著《食養方》和《食療本草》。他還提出了飲食衛生和老年人飲食養生的一些具體原則。他對性生活保健提出了適當節制而不壓抑性慾的
原則,強調性衛生;重視婦幼保健;積極普及推廣氣功導引、按摩推拿這類養生保健方法。

    此後,在金、元、明、清時代有過幾次醫學發展的高潮,形成了一些著名的醫學流派,提出了一些著名的醫學論斷,也爲養生學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豐富和發展了養生學理論。如金元時期的李果提出“元氣是一生之本”,強調脾胃對元氣的重要性,提出了《啤胃將理法》的養生新理論;朱震亨強調陰精對人體的重要性,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論斷,強調節慾保精,提唱晚婚,著有《色慾敲》,在其醫學著作《格致餘論》中還專設一節《養老論》。明代趙獻可、張介賓強調命門元陽之火對人體的重要性,提出固護元陽,溫補命門的養生治病理論。清代溫病學派的固陰保胃學說雖然主要應用於醫療上,對於養生也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許多醫學家綜合各流派疾學理論,也總結了同時代的養生學成就,撰寫了許多養生延壽專著,如宋代陳直的《養老奉親書》,元代鄒炫的《壽親養老新書》.明代萬全的《養生四要》,清代徐文弼編的《壽世傳真》、李宗源的《延年各術》、孟日寅編的《養生攬要》等等。

    可見中國養生理論的繁榮與發展是與醫學密切地聯繫在一起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