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120萬人不幸患病,60萬人因它而失去生命,無論從新發病例還是死亡率看,結直腸癌已成爲排名前三的癌症殺手。更爲嚴重的是,隨着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它的發病率還在不斷升高。本期,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蔡三軍教授接受《生命時報》專訪,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才能避免患上結直腸癌,或儘早發現它。
生命時報:在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近幾年呈上升趨勢,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發病率增速已經遠超西方國家,請您爲我們分析一下,爲什麼增加這麼快?
蔡三軍:結直腸癌是個典型的“富貴病”,在城市地區發病率每年以4.5%的速度在增長。有研究顯示,結直腸癌與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都有相同的基因發病機制。反映到生活方式上,主要就是常年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以及久坐少動、不按時排便等不良生活習慣。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在腸道里被過度分解後,會產生致癌物質,如果不能按時排便,這些物質蓄積的越來越多,不斷刺激黏膜,癌變的風險自然難以避免。
生命時報:如何才能在現有情況下,有效預防結直腸癌?
蔡三軍:生活上要“少吃多動”,即少吃油炸、煎炸、醃製食品,適量增加運動量,促進腸道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還應多吃粗糧、果蔬等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另外,即便得了結直腸癌,如果能在病變早期就發現它,通過手術等方式治療,幾乎不會影響壽命。
生命時報:任何疾病都是越早發現,預後越好,請問結直腸癌早期有什麼表現?
蔡三軍:便血、大便習慣和性狀改變都是預警信號。原本排便很規律,卻突然增多或減少,出現腹瀉、便不淨等情況;大便變扁、變細或不規則等,發現這些情況都要及時就醫。
生命時報:平時體檢中,做哪些項目能發現結直腸癌?
蔡三軍:最基本的有三項:便隱血實驗;肛門指檢;CEA和CA19-9等腫瘤標誌物。不過,現實情況是,很多人忽視了前兩項檢查。體檢時外科醫生會做指檢,可多數人覺得不舒服或不好意思,選擇了放棄。實際上,中國人直腸癌70%以上爲低位直腸癌,直腸指檢時能夠觸及。因此,如果出現便血、大便習慣和性狀改變時,最好接受這項檢查。
另外,不少人還會放棄大便檢查。實際上,80%的結直腸癌患者都有便血的情況,但半數便血是看不出來的,需要通過便隱血實驗篩查。
生命時報:很多地區推薦做腸鏡來篩查結直腸癌,是否需要每年都做?
蔡三軍:我們目前提倡,沒有結直腸癌家族史的人,40歲開始每年做肛門指檢和大便潛血檢查;50歲時開始做腸鏡,之後每3—5年做1次。有結直腸癌家族史或慢性腸炎的人,應提前到40歲左右做腸鏡。另外,便隱血陽性時應做腸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