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


  秦新裕,復旦大學外科學教授,復旦大學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書記兼普外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副主委兼胃腸外科學組組長、上海醫學會普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從事普外科、胃腸外科、胰島移植、手術後胃腸動力紊亂疾病的臨牀和試驗研究,擅長胃腸道腫瘤的診斷與治療。


  在大腸癌整個病程中,肝轉移的發生率高達50%。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專家從提高肝轉移病竈切除率入手,最終實現了改善結直腸癌患者預後的目標,使患者5年生存率增加20%。


  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國逐年升高,已經躍居惡性腫瘤第二位。我國大腸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32%,遠低於美國的61%、歐洲的46%。在大腸癌整個病程中,有一半病人發生肝轉移,其中25%的病人在初診時已發生肝轉移,25%的病人治療後仍會發生肝轉移,這也是造成其在我國平均生存期僅6.9個月的主要原因。因此,預防肝轉移、提高肝轉移的療效成了改善大腸癌預後的關鍵因素。


  序貫化療降低肝轉移風險


  對Ⅲ期大腸癌患者,我們在術前7天對腫瘤區域動脈和肝動脈進行序貫化療,在不增加併發症的前提下,可有效降低術後肝轉移的風險55%。至今我院共爲近千名大腸癌患者行術前介入化療,這些患者的術後5年生存率提高至81%。


  目前該方法已向我國除西藏以外的各省市推廣,累計受惠醫院60餘家。推廣應用的單位共施行術前介入化療近萬例,使之成爲預防術後肝轉移的有效方法。此成果被世界權威雜誌《Annals of Surgery》收錄,並在美國臨牀腫瘤年會(ASCO)等大會上交流。


  新方法爲更多患者提供選擇


  手術是治療癌症的最有效手段。然而,僅10%~15%的初診大腸癌肝轉移患者符合手術指徵。針對這一現狀,我們團隊在國內最早開展肝轉移竈切除的基礎上,打破既往關於切緣、轉移竈個數、可切除的肝外轉移竈和肝門淋巴結轉移等限制,擴大了手術適應證。如傳統認爲已發生兩側肝轉移的病人、肝轉移竈大於4個、肝轉移竈手術切緣小於1cm、存在有可切除的肝外轉移竈等均不適合手術。經術前充分評估後,我們認爲正常肝臟延時性肝轉移切除後的殘肝維持在30%以上或同時性肝轉移術後殘肝維持在50%以上即可行手術切除。由此,一大批原先失去手術機會的病人重獲新生。


  自2005年擴大手術適應證至今,共施行大腸癌肝轉移竈切除530例,切除率從19.2%提高到32.8%,術後5年生存率達37%,已達歐洲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的空白。


  無法手術者可帶瘤生存


  結直腸癌肝轉移多學科綜合治療團隊(MDT)是目前國際上最新的治療模式,我們在國內率先建立了MDT,在臨牀上通過綜合評估患者情況,進行個性化的介入治療、全身化療或者靶向治療。統計顯示,經MDT診療的患者,有12.7%在綜合治療後獲得了由原先不可切除轉化爲肝轉移竈可根治性切除,另有46%的患者帶瘤生存,病期穩定。


  原發竈和轉移竈同步切除優勢明確


  大腸癌肝轉移患者是否同時切除原發竈和肝轉移竈,一直是國內外醫學界的爭論焦點。多年前,我們即嘗試了同步切除手術。爲有的放矢地在同行內推廣同步手術,我們將手術病人隨機分成同步手術組和不同步手術組。經過多年隨訪和統計分析,在完成的231例手術中,兩組患者的手術併發症發生率、術後複發率和3年生存率均一致,且同步組的治療費用下降了1/3,避免了兩次手術的打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