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學術界、思想界出現了“九家十派”、“百家爭鳴”的局面,許多學派的論述中都有關於“養生保命”思想的內容,可算得上是中國養生學的早期理論。舉其要者,簡介如下。

    老子的《道德經》關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順應自然而養生思想的淵源,而其“淡然無爲,神氣自滿,以此將爲不死藥”和清心寡慾、知足常樂的思想是調養心神的重要理論,對後世影響深遠。

    莊子宗承老子之學,也極力提倡順應自然、“調理四時”、“清靜無爲”、‘忘我”、“無慾”,倡導採用氣功和導引的養生方法,吐故納新,延長壽命。

    孔子指出,“寢處不時,飲食不節,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認識到日常生活關係到身體健康,強調衣食住行的重要性。他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食不語,寢不言”。他說,“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宜乎?’,針對不同年齡的特點,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荀子修身養性的養生思想具有積極和務實的特點,他指出,平時要注意養生,經常運動可以預防疾病,提倡節慾而不禁慾,“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並提倡以“禮”規範自己的行爲而達到節制人的種種慾望的目的,指出’‘凡用血氣志慮由禮則志通,不由禮則勃亂;食飲、衣服、動靜、居處,由禮則知節,不莊禮則觸陷生疾”,“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慾也”,由禮而做到治氣養生,修身保命,並能達到長壽的目的。

    管子認爲,“精”對生命至關重要,主張存精養生,他說,“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臟以爲泉源”,要節慾存精。他還提倡順應自然和生活養生的方法,“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

  《呂氏春秋》綜合了當時各家學說的思想;提出取利去害,保神長壽;主張運動防病,“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鬱處頭則爲腫爲風,處耳則爲捐爲聾”。

    可見養生保命的思想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之,而且與古代哲學思想是聯繫在一起的。有關養生的論述並不僅限於養生學或醫學專著,在許多文學作品或其他著作中也有豐富的養生內容。

    東漢時期的王充所作《論衡》中有“養氣自守,適時則節,閉明塞聰,愛精自保,適輔服藥、引導,庶冀性命可延”,講的就是養生方法和原則。他還提出了人的強弱與壽命長短與先夭察賦有關的觀點。

    南北朝《顏氏家訓令極力反對煉丹修仙的錯誤養生觀,力倡求實,“愛養神明,調護氣息,慎節起臥,均適寒暄,禁忌飲食,將餌藥物”,乃“遂其所察,不爲夭拆”。他還教育子女惜生愛身,但不苟且偷生,要見義勇爲,報效國家。

    唐代大型類書《藝文類聚》中的“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腸胃,閉嗜慾,養生之末也”是很有價值的思想。

    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還著有《東坡養生集》和《蘇沈良方》,有很豐富的養生學內容,都是很有實用價值的。婦他主張多吃蔬菜少吃肉,可輕身健體;倡導效遊可怡情強身;他還介紹一些藥方可“除百病,令身輕氣長”二而詩詞書畫,陶冶心神更是他的擅長。

    明代馮夢龍所著“三言”中也有一些養生內容。如所謂“酒是燒身硝焰,色爲割肉鋼刀,財多招忌損人苗,氣是無焰火藥”,主張“飲酒不醉最爲高,好色不亂乃英豪,無義之財君莫取,忍氣饒人禍自消”,也是節慾調神、修身養命的意思。

    《紅樓夢》等其它許多文學作品中同樣也有涉及養生的內容,有意者可自去體會,在此不作贅述。正是由於有關養生的內容在中國不同文化源流中都有涉及,所以注重養生的思想和方法在中國民間得到廣泛的接受,影響既深且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